下面看一下胡晓华主任对耳石症的详细解析:耳石症的学名叫做良性位置性阵发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
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病程时间长短不一。耳石症多见于40~60岁的人,女性多于男性。
耳石症—简介
在内耳中的椭圆囊和球囊上,一种感受直线加速度的结构,称为囊斑。它的表面有一层耳石膜,有很多碳酸钙的结晶,称为耳石。
(显微镜下的耳石)
耳石症—病因
耳石的大小只有20~30微米,这些灰色的微细碳酸性物质,黏附在内耳中的前庭内,主要功能是让人体感应直线加速度。耳石老化、人体过度疲劳、头部外伤等是造成耳石脱落常见的原因。此外,供应椭圆囊的血管阻塞、中耳炎、噪音、药物中毒等因素,也可能引起耳石脱落。
耳石症—临床症状
耳石症的临床表现有5个特征:
1、潜伏期:头位变化后1~4秒钟后才出现眩晕;
2、旋转性:眩晕有明显的旋转感,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有自身旋转感;
3、短暂性:眩晕在不到1分钟内自行停止;
4、转换性:头回到原来位置可再次诱发眩晕;
5、疲劳性:多次头位变化后,眩晕症状逐渐减轻。
耳石症可导致的症状:
典型的:头晕,眩晕,晕车,晕船,晕机,恐高。
不典型的:头晕脑胀,头沉,头重,头上带箍感,带发卡感,半边头麻木感,脚踩棉花感,踏步蹬空感,不敢上桥,速度过敏,走路撞人,站立不稳,常摔跤摔倒。
脑震荡后遗症:晃脑袋时仿佛脑袋里面有东西。学生阅读疲劳,看书头晕,头蒙,看字跳行,阅读难集中注意力,记忆力差。小儿多动症。大部分是耳石症引起的,耳石复位治疗后,症状立刻缓解。
特别注意:部分人耳石症,会导致焦虑,抑郁,狂躁,性欲减退,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抑郁症的人,要检查一下,排除耳石异位引起。
耳石症—治疗
耳石症的治疗有手法复位、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以手法复位为首选。
一、手法复位治疗
手法复位治疗就是医生根据患者受累部位的不同,给予不同复位治疗,通过改变患者头部位置,让脱落的耳石重新回到原来的地方,使它不能再刺激神经末梢,自然也就不会头晕了。耳石症手法复位一般一次见效,个别患者需要多次复位才能治愈。患者复位时会诱发眩晕,偶尔会发生呕吐(需有家属陪同),但一般持续时间短暂,无明显不良后果。复位成功后需休息半小时后再离开,并禁忌开车。复位后三天内最好避免平卧。建议睡硬板床,用荞麦皮枕头。
二、药物治疗
耳石症本身药物治疗不能阻止眩晕发作。但是有的老年患者合并脑血管病可能需要同时给予输液治疗。有的患者合并焦虑、抑郁、失眠或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需要给予相应药物治疗,防止耳石症复发。
三、手术治疗
对于确诊的耳石症患者,经过反复治疗仍反复发作且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可以选择手术治疗。
耳石症—注意鉴别
1、耳石症由于多在头位变动的时候产生,而且现在伏案工作的人群增多,所以很多患者一拍颈椎片都有问题,就容易简单地把这种眩晕和颈椎病画上等号。
2、此病虽为耳鼻喉科疾病,但常首诊于神经科,易误诊为高血压。耳石症患者即使能到耳鼻喉科就诊,也很容易被误诊为耳水不平衡。耳石症患者的眩晕与耳水不平衡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因为耳石症患者只是在头部倾向某一方向时感到眩晕,而且持续时间不过数十秒。耳水不平衡的患者除了眩晕外,还会出现弱听、耳鸣等症状,看到物体时眩晕会更明显,而且持续时间可长达数分钟甚至一天。
●康复案例丨36岁华先生终于摆脱耳鸣的困扰
●全球大多数人遇到的这种睡眠问题,你遇到了吗?
●东莞国岸耳鼻喉科专家提示:咽炎危害大,病情需重视!
●东莞国岸耳鼻喉科专家提示:中耳炎不容忽视!
●康复案例丨35岁张先生双耳化脓性中耳炎、双耳神经性耳聋耳鸣得治愈
预约方式:
1、拨打电话-
2、点击“阅读原文”直接在线挂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