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地质旅游资源可从以下十个方面进行评价
第一,五台山前寒武纪地层发育齐全完整,剖面清晰,且几套地层间的接触关系清楚,如新太古代(五台群)与古元古代(滹沱群),中元古代(长城系高于庄组),均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这在全国和世界上少有。
第二,五台群绿岩带发育完整,与相伴出现的花岗岩组成了我国典型的花岗岩绿岩带,在世界上具有可对比性。
第三,古元古代滹沱群,沉积巨厚、发育完整,上下界限清楚,复式向斜构造特征清楚(两翼次级不对称褶曲,一翼陡,立侧转,一翼缓,轴面向外侧倾斜,小背斜褶皱向内侧倒转),并可全景式目击,这在世界上罕见而典型,具有代表性。
第四,古元古代滹沱群发现了含有丰富的叠层石组合,证实了元古代有两套发育演化规律相类似的叠层组合,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是有国际对比意义的。
第五,五台山变质地层发育的多次变质变形,褶曲重褶、韧性剪切带、面理置换等,更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国际对比意义。
第六,五台山新太古代花岗绿岩带经过后期构造抬升被夷平,受第四纪冰川影响形成的峰峦雄旷、巍峨敦厚、气势磅礴、高耸入云的地质背景发展成了佛教文化佛教寺庙建筑群。以佛教文化为主的人文景观与雄旷深厚的地质资源背景完美地融为一体,成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圣地之一,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
第七,五台山的重要地质遗迹遍布全区,共同显示和组成了前寒武纪地质资源的完美整体性;而体现五台山佛教文化、佛教建筑的寺庙也遍及全区,在重要地质遗迹集中分布的地区往往就有佛教寺庙出现,显示了五台山地质旅游自然及人文景观相融的完美性,这在全国和世界上都是少有的。
第八,五台山虽然以前寒武纪地质为主题,但仍保留有古生代、中新生代的地质遗迹,更显示了五台山的自然完整性,不仅是构造运动“五世同堂”的地质公园,还显示丰富的冰缘地貌、矿床遗迹等。
第九,五台山其他非立体性的和评价级别也不高的一些地质遗迹,出现并不算多,但对五台山地质公园、风景名胜也起到了点缀作用,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例如岩溶在五台山不发育,但一些不大的岩溶溶洞却丰富了五台山地质公园的内函,如五台山南台下的佛母洞,岩头秘魔寺的秘魔洞,反而因其少而珍奇增加了其评价的分值。又如泉水在五台山亦非主要地质遗迹,但东台、北台脚下涌出的两股清泉,于台怀中心汇合,直流向下,使众多的古刹与青山绿水浑然一体造成美妙神奇的独特风光。
第十,五台山除一些佛教寺庙建筑于特色的地质环境背景下,如陡崖陡壁,冰斗中心,冰坎肩上,一些以神话传说宣扬的佛教圣迹、灵迹,即属于地质遗迹,这无疑增加了宗教的神密性和历史文化价值,增加了地质遗迹趣味性,同时也增加了地质科研性,要通过认真的研究,要提出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例如五台山的镇山之宝——清凉石,神奇的写字崖、龙翻石、般若泉、佛母洞、明月池等。佛教寺庙中还有一些与地质密切关联的石碑、石雕、石牌坊,例如九龙岗上的石牌坊属稀世珍奇。
五台山地质公园的综合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五台山是研究亚洲大陆早期地质演化历史的经典地区。从1871年德国人李希霍芬首次调查五台山地质开始,大量关于五台山的地质论著不断发表,可检索到的中外论著、研究报告超过400篇。经过130多年来艰苦的地质科学研究和调查,五台山已成为我国经典的地质研究地区,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是中国北方认识地球历史最完美的天然实验室。因此,五台山不仅是中国地质的发祥地之一,还是我国开展地质科学研究的重要经典地区。
第二,五台山的地质学价值在国际和国内学术界享有盛誉。十年来,北京大学和相关单位在五台山先后举办了多次国际地质学术研讨会,众多的中外科学家来五台山进行地质考察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特别是2002年9月,在五台山成功举办了代表国际地质界最高水平的美国彭罗斯国际地质研讨会,极大地推动了五台山的地质科学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五台山已成为国际学术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