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医的事业,是大家的事业,是中国的事业,也是世界人民的事业,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推动这个事业的不断壮大发展。中医事业也是一个不断创新与发展的事业,只有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也才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
——当代中医药学泰斗,国医大师朱良春
经典是基础,传承是关键。自古以来,医学被称为“仁术”,“救死扶伤”是当代白衣天使的职责,作为中医师,罗永康从学医开始就建立了崇高的创新理念,他的恩师五台教育学家胡炬先生所倡导的“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其精神实质就落实在“创新”二字上。
五台中医县长罗永康从医几十年里,遵循师教,焚膏继晷,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为创新中医付出了一生的心血,堪为吾侪学习的楷模。
“病家不用开口,便知病情根源”。“古人云:‘四诊合参,庶可万全’,深刻领会……每接触一个病人,耐心倾听患者主诉,对有关病史及治疗过程重点详询,引导病人不能遗漏重要的症状。历经长期的临床实践,不断丰富治疗经验,扩大了中药的视野。他虽然有着扎实的理论却从不死守一方或个案的功效,即使自创的验方,针对不同病人也作相适应的增减。
特别看重学生的创新意识、质疑精神。他常说:“我们到中医办来学习,不只是接受现有的知识,还要知道这些知识是怎么产生的,要学方法、学思路,然后自己去创造知识。有了质疑精神、创新能力,再持之以恒,必然学有所成。”
经五台中医县长罗永康推荐上来的成为山西中医名家,并在三晋大地上为中医事业做出贡献的有五台籍老中医张子琳与新九针传承人祁越(忻州神池县人)等人。
张子琳,年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五级村。幼年时正值清末民初,在私塾中熟读五经四书,使儒学成为其毕生的行为准则。“仁爱之心”“恻隐之心”的君子风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正平和”的中庸之道,贯之终生。
张子琳老中医
行医伊始,就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视病人如亲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是对圣人教诲的身体力行。《汤头歌诀》一开头就是四君子汤,“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四君子汤及其衍生出的六君子汤、五味异功散等的“中和”药性,暗合了张子琳以“中正和平”立身处世的性格,也体现着他平和仁爱的君子风度。而四君子汤系列方剂也正是张子琳最常用和最行之有效的方剂。
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说:“二陈加,时医贵。”张子琳将二陈汤的应用光大发扬,凡属痰饮引发的肺部疾患、胃肠疾患、眩晕、癫狂痈诸疾,把二陈汤加减应用,都有立竿见影之效。而脾胃位居中焦,对人体有转枢升降作用,脾为后天之本,《金匮要略》说:“大气一转,其气乃散。”中州健运,清升浊降,诸症自愈。
张子琳喜好书画,其国画《荷花》在山西省年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奖,并见诸省报:“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张子琳也正是把自己融入对荷花、梅花、菊花的国画创作中。古人称“莲,君子也”,“出淤泥而不染”;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他生活在“风雨如磐暗故园”的年代,却能洁身自好。虽历经沧桑,饱尝人间疾苦,却能我行我素,医术不断取得进步。荷、梅、菊的一枝一叶一花,无不折射出张子琳的人格魅力。
张子琳自幼学医,就着重钻研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反复诵读,仔细琢磨,受益终身。张子琳巧妙应用经方治病取效者不胜枚举,这里不再赘述。而《内经》中“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的养生之道,成为其一生安身立命、行医论医的座右铭。黄老之说,注重清心寡欲,淡泊名利,即“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祖父一生热心为人治病,不计较个人得失;一生无怨无怒,甘当平常百姓。家乡人称张子琳是“三不怕”医生,即一是用药平稳,不怕出医疗事故;二是对人一视同仁,不怕给人摆架子;三是看病治好后不怕谢不到。
张子琳自幼身体欠佳,20多岁开始行医后,还常常疾病缠身,每月总得吃十几付中药。而最难缠的是胃病和牙痛。胃病发作,冲顶如奔豚状,往往好几日不得缓解。后来从《内经》“饮食有节,起居有时,不妄劳作”中得到启迪,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将“饭后百步,遇事不怒,完全吃素,劳逸适度”一落实,不吃猪肉、羊肉、葱、韭、薤、蒜等荤腥食物,只吃五谷、白菜、豆腐、蘑菇、金针、刀豆、植物油等,即现代人所说的“绿色食品”。慢慢得胃病不再发作,牙痛渐趋缓解,身体也一天天健壮起来。原来,吃荤腥食物,由于脾胃失运,湿热蕴结,浊秽熏蒸,犯胃则发奔豚,聚齿则肿痛难忍。
他到40多岁时,开始信仰佛教。佛教提倡“慈悲为怀”“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与医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是一致的。佛教中的禅宗主张“无念”“无相”“无住”,即每个人都要认识到自我本来的真实面目,从而使生命达到圆满的境界。而人只有在自我心性中下功夫,才能使生命得到超越和高扬。
他一生经历过辛亥革命、“七七”事变、解放战争等社会动荡,中年时大女几、大儿子相继去世,69岁时爱妻早逝。对这些打击,他逆来顺应,随遇而安,不把哀痛和打击放在心上,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正是对佛教的信仰,才使他如此坦荡。
他特别推崇民国年间四川大长老李某,其事迹曾在当时《大公报》上以特大新闻刊登过。此翁活了多岁,潜居深山,以采药为生,曾经历了朝代的更换和战争的动乱。有人问他经过些什么事,他淡淡地说:“无非也就是乱了又治,治了又乱,天下自乱,我心独治。”山间行走如怒马奔驰,静坐卧室如老僧入定,睡觉时如坠入黑田。大概这就是长寿养生之道吧!
就在他病重期间,他常告诫我们这些后辈儿孙要“留有余地”,即“有钱不要花净,有力不要用尽”,也就是华佗“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的意思。并给我们讲佛经上赴斋施发的故事,“苦瓜彻蒂苦,甜瓜彻蒂甜”总要反复说上几回。大概是他进入耄耋之年后,回味自己坎坷的一生,抚摩丧亲的心灵创伤,品尝如苦瓜般人生苦涩发出的喟叹吧!而面对自己医术精湛,学而有成,子孙绵延,也就品尝出了“甜瓜彻蒂甜”的感觉了。
他不仅对中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对西医知识也在不断学习容纳,使自己的学术更加完整,更有实效。遇到病人,望闻问切,四诊八纲,理法方药,一丝不苟。尤其在问诊上颇见功底。不仅要中医的“十问”,而且要问化验结果,透视结果,西医最后的诊断。处方或按中医辨证施治,或按西医辨病施治。如对高血压病人多采用张锡纯的建瓴汤加怀牛膝、生杜仲、桑寄生等据说有降压作用的药物。诊断为阑尾炎者则用大黄牡丹皮汤加苡仁、败酱草、木香、银花等。诊断为脉管炎的,则用四妙勇安汤(当归、银花、元参、甘草)再加入赤芍、红花、牛膝、黄芪、白芷、乳香、没药等。
年,张子琳响应疏散人口的号召,回到故乡。家乡人民奔走相告,每日就诊者络绎不绝。祖父平时注意学习,将医学前辈有效的方剂,以及各种医学杂志上报道的方剂,经本人再加工,然后付诸实践。他“活到老,学到老”,“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治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张子琳老中医60年经验精华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张子琳逝世30年了,其音容笑貌却让人难以忘怀。以诚待人、乐善好仁的儒医风度,受到后来者的崇敬;其学术思想、医疗经验、所创建的经验方剂,也将受到爱好中医人土的青睐。21世纪的医务工作者,任重道远,继往开来,有责任努力发掘中医学的宝库,使之造福人类。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德艺双馨”的标准,我们医务工作者也应努力去做到。
老中医兼书画家张子琳(-),字桂崖,号宏达,五台县五级村人。其父润雨,精中医、工书画,该幼承家学,加之本人勤奋研习古今医籍越六年,医术大进。中年乃在家乡开设药铺,自任坐堂医生。年,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原五台县长罗永康担任)医院初创需才,他毅然应聘。在职14年,在各项医疗、科研、教学工作无不致力,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多有建树。
年77岁退休,留寓省垣,求诊者仍日不暇接。他出版发行《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张子琳》等书,书中选录其医案业术甚详。一生兼工书画,且为佛教知名居士。
张子琳(——),从小随父学习中医经典著作及各家学说。年轻时就开始在家乡悬壶济世,服务桑梓。年,原五台县的县长罗永康在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医院初创时担任院长。在罗永康的推荐下,正当花甲之年的张子琳前去中医研究所参加了工作。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张子琳医疗经验选辑》;年在黄文东主编的《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一书中有专门章节对祖父做了论述,是山西省唯一登录该书的中医工作者;1年卫生部出版了《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其中《张子琳》一书则专门介绍他的学说经验。(孙子张光荣,高中毕业后曾做过民办教师和乡村医生,年参加全国选招中医药人员考试,以忻州市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到山西省中医研究院,后调医院直至退休。)
祁越,男,主任医师,年9月出生,山西省忻州市神池县人。历任山西省针灸研究所门诊部主任、山医院关节科主任、九针研究室主任、山西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山西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气功医学研究会理事。祖传三代行医,独善针灸,在继承古代九针的基础上,从针具、针法、临床应用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精深的发挥,使新九针在针灸学中独树一帜,为全国及世界培养新九针临床人才余名。获年首次举办的山西省针灸推拿大比武一等奖。任《三晋名医传心录》(中国医药出版社)、《中华效方汇海》(山西科技出版社)两书编委。
祁越照片
后记
罗永康一生老兢兢业业,忠于治病救人的临床医疗事业,为中医也为西医,更为中西医结合奋斗一生,数十年来热衷于农村百姓的治病救人,他的医术,他的业绩,他的精神都是吾侪楷模。
他不愧为“不愧一代医术之良工,而光轩岐之学矣”,也甚为崇拜之褒辞。张子琳(五台人)、祁越(神池人)等山西中医名家都是出自他的慧眼识珠之下,当今中医杰出的人才被他挖掘出来,一直为三晋人民的健康福祉提供着更多的服务。也符合他为人为医的率直性格,仔细阅读,的确启迪良多。
被他在晚年对疑难病人更加细心治疗,详加剖析,实事求是,既尊重先贤,又不盲目崇拜的学习态度所感动,也是我对学习医史人物的学术和成就产生浓厚兴趣。他的医术精髓,高尚品德,将长留人间,永垂千秋!他认为,学问越多,思路越广,有助于破除陈规,另辟新径。西医认为预后极差的病人,经过罗永康的诊治均能力挽狂澜,救治于万一,获效者甚众。大家风范如此,犹如无畏葸不前之心,有披荆斩棘之勇,令人赞叹和敬佩。
恩师介绍
胡炬(又名正春)胡礼谦三子,生于光绪十三年(年),卒于年。五台中学毕业。一生从教,品学兼优,乡里争聘。其学生称赞他“德高望重,堪为师表。”胡炬医学亦精,尤善书画,他写的草字,如龙飞凤舞,刚劲潇洒,别具风格。他特别擅长作“魁星夺斗”、“寿星佬骑鹿”、“张果老骑驴”、“孙中山跨马归国”等字画。至今凡是他活动过的地方,不少人家还珍藏他的字画和书法墨迹。其生三女,次女胡英昭是小学教员(早亡)。长女婿、三女婿,均一生从事教育工作。有五台中医县长学生罗永康作诗为证:
皇皇师道,胡公存真;学问渊博,教思专诚!
人品高尚,道德崇伦,爱生如子,功教华彬!
多才多艺,忠信与人,尊古不泥,温故传新!
律己谨严,敬业乐群,堂堂师表,流芳馥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