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县年俗文化系列散文之四文/宋尚学正月里/红红火火迎新年春节亦称阴历年,而蔚县人习惯叫“过大年”,是蔚县人一年四季当中,最为隆重的传统喜庆节日。起五更一年四季春为首,过春节标志着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春节的第一天是整个节日的开端,其民间风俗习惯之多,超过任何一个节日。正月初一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在早晨五点钟左右起床,叫做“起五更”,寓意人勤春来早。五更起来梳洗完毕,先祭天地祖考,而后煨旺火响鞭炮,恭迎“天地爷”进门过年,象征着一年四季家境兴旺发达,当火光冲天的旺火接近尾声时,全家人都要在旺火堆旁烤烤火,取意烤了大年的五更旺火,一年四季都发旺。煨旺火俗话说:“十里不同俗,五里不同风。”就说煨旺火,在蔚县山区与川区之间,村与村之间,其方式、时间也不尽一致。川区人煨旺火,一般是用菜籽杆、柏枝,在自家院中煨旺火,噼噼啪啪,响声贯耳,热闹非凡,象征着一年四季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而且煨旺火的时候,还要烧一份黄纸祭告天神赐吉祥。山区人煨旺火,一般是在自家院中,用树枝和煤块煨旺火。东乡人煨旺火,一般是在自家院中,用干草(谷草)煨旺火。暖泉人煨旺火,除在自家院中,用菜籽杆和柏树枝煨旺火外,还要在十字街头、堡门口用煤块煨旺火,家家户户出煤,堡门前的旺火一直煨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结束。上下宫村和浮图村一带的人们煨旺火更为有趣,他们不在自家院中煨,而是到大街小巷、堡门口前煨旺火。煨旺火时,由各家各户的小孩子,拿上菜籽杆和干草等柴禾去点燃,一直煨到正月十五结束。如果在煨旺火期间,谁家没有出菜籽杆、干草等,煨旺火的孩子们,便可到他家的场面上,把他们所有的柴禾烧尽用完。何也?当地村民留下这样一句顺口溜:“过年出把草,光景越过越好”。笔者认为,凡事都要团结一致,万众一心,才有成效。此俗大概就取“众人添柴火焰高”之意吧。为啥初一五更起来要煨旺火呢?其中的说法很多。有的说,早先年,人世间有一种怪物叫“九头鸟”。这种“九头鸟”奇毒无比,每年初一,它们便结伴出来寻找食物。这种不祥之物落到哪里,哪里就不得安宁。而这种“九头鸟”最怕火光,于是人们便在初一五更起来煨旺火,祛邪除害。也有人说,姜太公一身公正无私,他奉命扶周灭纣后,按功德封神毫无偏差,所有阙位安排完了,唯独没有给自己安排神位。玉皇大帝得知此事后,念他大公无私,特封他为天地神,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不管走到哪儿,诸神必须给他让位。但是,大年初一这天是一年之首,诸神圣归位与民同乐,姜太公不愿扫了大家的兴,就自个躲进深山老林里。老百姓得知这件事后,便自发地组织起来,在院中煨旺火,迎接姜太公一起欢度新年,说是姜太公一来就可以免灾祛病,吉祥护身。而在小五台山下,壶流河畔的蔚县境内,却流传着这样一种新鲜说法,“煨旺火”就是“拜火神”。相传,在远古的时候,火神为了显示他的威力,曾从他居住的光明宫里,一下子放出了十二个爷爷(太阳),把大地烤得都裂开了缝,处处升烟冒火,炙热无比,人间面临着严重的苦难。当时,玉帝的外甥二郎神,很同情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为了治服火神,解救老百姓,便找了一条扁担两只筐,担起十一座山赶太阳,俗称“二郎担山撵太阳”。他不畏艰难险阻,不怕山高路远,跨过九十九条河,翻过九十九座山,终于把十一个太阳压在了山底下,只剩下一个太阳照亮大地,给人间留下了一片温暖一片光明,才使万物得以茁壮成长。从那以后,人们便把这唯一的太阳称作“爷爷”,视为圣火。常言说得好,一年四季春打头,众人添柴火焰高。为了迎接一个暖和和的春天,人们便在大年初一这天,起五更煨旺火,拜火神接圣火,这一习俗,代代相传,久盛不衰。园庙煨完旺火,燃放爆竹响鞭炮。其声累如贯珠,铺地犹如红云锦者,寓意驱邪逐秽,开财门,接天地。然后,开始“园庙”敬神仙。各家各户的长辈领着全家老小,到每个庙里敬香,在庙前煨旺火。有趣的是,开展这一活动的时候,大人小孩都不准说话,机械地做完敬香、煨旺火等事情后,就得赶快回家,说是怕惊吓了神仙们的清修,如果谁家的孩子不慎说话惊吓神仙,全村人都要埋怨他。迎喜神大年初一“迎喜神”,是农村人的一件大事,类似现在的春节团拜会,情谊浓浓,年味十足。为啥要“迎喜神”呢?传说,“喜神”是“鹤神”的克星。不“迎喜神”,大人们领着小孩子到外地给亲戚家拜年,路上容易碰到“鹤神”,会给小孩子带来灾难。所以,在初一上午,村里的老人都要领上孩子们,拉上自家养的驴,骡,马,赶上羊,到村外的路口去“迎喜神”。到了地头摆上供品,点上三柱香,烧上三份黄纸,叩头作揖后燃放鞭炮,大人们聚在一起相互拜年,小孩子们互相比新衣服,欢天喜地,其乐融融。迎完喜神之后就白无忌了,再去那里拜年都不用看功夫。《万年历》记载:喜神方位为五个,即东北,西北,西南,正南,东南。按照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顺续,从东北开始,逆时针方向转。例如:年春节为辛卯日,喜神方位在西南。蔚县人娶媳妇,新娘铰脸,落座要面对“喜神”方位,所以也叫办喜事。传说,骆驼每日都头朝“喜神”方位下跪,拉骆驼跑运输的人们,每天都按着骆驼下跪的方向去做买卖。那么到底谁是“喜神”呢?有的说,程咬金在一次战斗中,因寡不敌众,将手中的两把大板斧扔了出去,斧子砍杀无数人,高兴地差点笑死,民间将其供为“喜神”。有的说,牛皋在宋金大战中,拥有千斤之力的金兀术,被只有八百斤之力的牛皋,在征战中用技巧爬在了金兀术的背上,任凭兀术如何摆弄反抗,整整一天也没把牛皋弄下来,牛皋高兴的笑死了,金兀术活活被气死了,民间将其供为“喜神”。有的说,商朝灭亡,纣王自焚芦台,《封神榜》将其封为“天喜神”,让其不理朝政,每天乐哈哈的享受祭拜。拜年“迎喜神”活动结束后,全家人按辈份大小排列,先到列祖列宗的牌位前磕头拜年。然后,在炕桌上摆上各种各样的点心,糖块,花生,大豆,瓜籽,核桃,红枣等食品,每人沏上一碗红糖水,亦有沏“茶糖”的,即用山药(马铃薯)面粉和红糖放在一起,先用温水汤开,再用开水冲沏,边吃边喝边等亲朋好友来拜年。晚辈给长辈拜年问好,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压岁钱”多少不限。这天除了走村串户给亲戚朋友、街坊邻居的长辈拜年问好而外,走到街头巷尾遇到老熟人,都要拱手作揖,相互恭贺一声“过年好”,问好之声,此起彼伏,连成一片。新婚夫妇在这天最忙活,进了东家走西家,给双方的亲属拜年。新婚夫妇拜年的时候,要给双方的亲属带上礼品;同时,男方家的亲属给新媳妇“压岁钱”,女方家的亲属给新女婿“压岁钱”。“压岁钱”一般要比给小孩的多出三至五倍,并与新媳妇、新女婿押定日子宴请他们。究竟是啥时候留下“拜年”这一习俗的呢?谁也说不清楚。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被打败受伤后,骑着白龙马狠劲地跑,跑呀,跑呀,谁也不知道他跑了多少里路,走了多少天,一直跑到了小五台山下的常宁乡。是一位热心的老大娘收留了他,还请当地的医生为他治病疗伤。他十分感激这位老大娘的救命之恩,临走的时候,他跪在老大娘面前说:“老人家,请您好好保重身体,假如天不负我日后得了天下,我一定前来报答您的救命之恩”。后来这个国王还真的打败了敌人,重新建立了国家。为了报答老大娘的救命之恩,他一边着手治理国家大事,一边派人四处打听老大娘的下落,一直到了大年三十这天晚上,派出去的人才找到了这位老大娘。因为夜间天黑,打听的人又怕忘了老大娘的住处,就在街门口挂了一对大红灯笼,并和老大娘说,千万不可取下红灯笼,明天国王要亲自来谢恩。谁知老大娘一高兴,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村里人,村里人为了沾喜气迎接国王,不约而同地在街门口挂上了大红灯笼。第二天,国王带着礼物来找老大娘,见家家户户都挂着大红灯笼,再问打听的人,他们都说:“夜里黑乎乎的,记不清是哪家啦,就记得在街门口挂了一对大红灯笼”。国王深怕找不到救命的老大娘,从此失信于民,就带着礼品,挨家挨户进去问好送礼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最后一家国王终于如愿以偿,找到了救命恩人,临走的时候还给村子取名“常宁”,意思是让老百姓常得安宁,不受战乱之苦。老百姓为了感谢皇恩浩荡,便在每年初一这天早晨起来之后,互相串门问好,互赠礼品,取名叫“拜年”。破五里的其他习俗蔚县人过大年讲究很多,特别是正月初五以前,每天都有很多的讲究头。初一早晨,多数人家习惯吃“认岁饺子”,饺子里面要包一个硬币,说是谁吃出来谁有福。如果饺子里的硬币,让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吃出来,吃出硬币的人,必须赶快说一声:“托福啦,托福啦,明年一定到我家吃饺子”。也有人家,在初一早晨,吃大年三十晚上剩下的荞麦面饸饹,说是把好光景接过来,长长地过。中午饭吃油炸糕,叫“接年糕”,寓意未来捷足登高。正月初二吃过早饭后,长辈领着全家所有成员,带上少许新年准备的年货,贡品,纸钱,鞭炮,香火等物品,到坟上祭奠祖先。正月初三恭送诸神。正月初四种地,家家户户都要把炉灰在院里撒成一陇一陇的,然后,撒少许谷黍杂豆,以示勤耕,祈求年丰,傍晚打扫一次卫生,扫起来的杂土不准倒掉,堆好放在院里,用于初五填穷窟窿。正月初五叫“破五”。相传,“破五”和“财神”是亲兄弟,他的圣诞是正月初五,骨瘦如柴,平日喜欢穿破烂衣裳吃剩饭,死后归天,玉帝封他为“穷神”,所以,每年正月初五早晨起床后,家家户户都要响鞭炮,寓意震穷坑;在院内挖土坑,寓意挖穷根。然后,再用初四扫起来的杂土填穷坑。这天大人小孩都不出门拜年,在自个家中吃饺子填穷窟窿,过了“破五”这一天,一切生活,恢复正常。回娘家正月初六,是已出聘闺女领着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拜年的日子。这天女婿拜年很有讲究,当女婿走到岳母岳父村堡门口的时候,必须提前下车进堡,主动给堡门前的人们作揖问好。如果不作揖问好,正月十五岳母、岳父搬闺女请女婿看戏的时候,村里人便要在他看戏的时候,悄悄地给他的新衣服上倒灯油,说他是油坨(方言:指心眼不够用,不懂礼貌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taizx.com/wtxfc/12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