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小康贡献有我”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中国民航大学为加强实践育人,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培养家国情怀,激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
结合疫情防控形势,集中开展“决胜小康贡献有我”寒假社会实践活动。
我团队发挥艺术特长,开展文艺进社区、进乡村、进军营活动。以“脱贫”“小康”“奋斗”“未来”等主题创作文化艺术作品。体验、学习、调研当地传统手工艺、表演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
晋北鼓吹
“寻觅故乡非遗,
传承艺术匠心”
.01
1
简介
晋北鼓吹是流传在山西省大同、忻州地区的一种民间器乐合奏形式,主要应用于岁时节令、庆典祭祀、婚丧社火等民俗活动。它源于元明时期北方流行的鼓吹音乐,至明代发展成形,清末民初达于兴盛,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年同时以“晋北鼓吹”入围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忻州八音”和“五台八大套”同根同源,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艺术形式
晋北鼓吹以“八音会班”为单位,一般有班主1人,响工(或称吹鼓手)10人,所用乐器包括唢呐、管子、笙、小锣、镲、板、鼓、梆子、胡琴、三弦等,以唢呐为主奏乐器,鼓、锣、镲等用以烘托气氛,演奏时主副相衬,彼此呼应,整体气势颇为雄壮。
唢呐由哨、芯子、气盘、杆、铜碗等部分组成,其按音孔根据七声音阶顺次排列,各个孔距基本相等,可翻转七调,音域一般为两个八度加大二度。唢呐有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打嘟噜、循环换气(长时间吹气不断)等多种吹奏技巧,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独奏乐器。
唢呐音量洪大,音色高亢明亮,是吹打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在古代除吹奏军乐外还用于衙门鼓吹及戏曲、歌舞等的伴奏,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则多用于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
3
艺术特征
晋北鼓吹的曲调多源于民歌、民间器乐曲、戏曲曲牌及宗教音乐,它主要演奏《八大套》、《大得胜套》等套牌音乐,代表曲目有《将军令》、《水龙吟》、《大雁落》、《上巧楼》、《大八门》、《小雁落》等。著名的五台八大套有八大曲牌,共约65个曲目;忻州八音在清中叶以前主要吹奏当时流行的套牌音乐,至清末民初开始仿学吹戏,演奏内容得到极大丰富。忻州八音和五台八大套,都源于生活,渗透于感情。晋北鼓吹集庙堂音乐的宁静恬淡、关塞精神的雄浑激越、游牧艺术的奔放高亢、农耕文明的和谐浑厚于一体,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与山西地域文化的结晶。晋北鼓吹八大套曲采用传统工尺谱,每套曲目都有相配的传说故事,为研究中国吹奏乐的内涵和起源提供了丰富的资料。4
传承保护
由于社会变革的影响,晋北鼓吹目前多演奏现代曲目和区域性戏曲音乐,掌握八大套等传统曲目的艺人寥若晨星,亟待采取有效保护措施。晋北鼓吹和山西其他民间乐器班社一样,传承都是以祖传班社为主,以拜师学艺的徒弟班社为辅。艺人从小就搭班子,在父辈或师傅的严格管教下先易后难的学习,老话讲‘围着桌子转’,在实践中锻炼吹打技艺。实践活动
年12月底,实践小组成员探访传统唢呐鼓吹艺术团,老艺术家为成员讲解了传统乐器,传统晋北鼓吹背后的历史渊源,发展传承以及现代意义。成员欣赏传统唢呐艺术晋北鼓吹演奏,并由此引发对中国传统唢呐艺术晋北鼓吹的保护意义,传承感想。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