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曾烈丽江洞经音乐调查

点滴状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624550.html
年前,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丽江坝、拉市坝及金沙江沿线地区,几乎每个乡镇、每条街道、每个大的村寨都组建了洞经会或洞经乐队。如:大研镇就有洞经会、皇经会、松花乐会、白马村乐会、益友乐会、文明村乐会、新营盘乐会等;白沙乡就有白沙乐会、龙泉乐会、开文乐会、新善乐会、木都乐会等;拉市坝有吉祥乐会、丰乐乐会、满祥乐会、南尧乐会等;石鼓镇有石鼓乐会、海螺塘乐会、大同乐会、竹园村乐会等;其他如阿喜、格子、大具、巨甸、鲁甸、杵峰等地还有不少乐会。在一个纳西族聚居的边疆民族县份,拥有如此众多的洞经乐会,这在我省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是不多见的。

车文龙摄

丽江洞经音乐调查

杨曾烈

流传在丽江县境内的洞经音乐,因传入的路线、时间及流传地区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两套:一是传入较早,流行于丽江坝、拉市坝及金沙江沿线的石鼓、格子、大具等地的洞经音乐,这是丽江洞经音乐的主体;一是于民国年间经大理、鹤庆、维西传入鲁甸、杵峰一带的洞经音乐。本文以陈述第一套为主,并略述第二套。

一、渊源及流布(一)源丽江洞经音乐于何时、从何地传入,在史料及志书上均无明确记载。据民间口头传闻及中外人士的有关著述,其说有五:1、三国时期传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俄国学者顾彼得在其著作《被遗忘的王国》一书的第十五章“纳西古乐及纳西人”(宣科译。见《丽江文化》年10月创刊号)一文中有如下论述:“这部无与伦比的音乐(指洞经音乐),我认为来自汉唐全盛时期。也许那正是孔夫子所提倡的音乐。这种纳西人最为珍爱的音乐是世代传承并不断演进之结果……

“孔子关于音乐的论著的散失,无疑对中国古代文明是一种浩劫。这些书,连同其他无数典籍,显然毁于‘焚书坑儒’之中了,那是万里长城的建成者秦始皇干的。但有一点是重要的:这些散失了的典籍,我特别指的是音乐,可能在某些遥远的地方保存下来,譬如丽江。

“纳西人曾与一位在汉朝覆灭后(约在纪元—年)三国时期的伟大历史人物——音乐家兼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有过交往。这位学识渊博的伟人,相传在丽江一带呆了好些年。他不惜财力、物力和人力,将大量中原文化传播到古云南的少数民族中来。对云南的各少数民族,他一眼认定,纳西是其中的佼佼者。纳西人奉为神物的音乐,传说就是诸葛亮教会的。因为他相信,只有音乐才能感化他们,使他们变得文明,而后征服之。这位音乐家留给他们的遗产就是那时代的中原乐器和乐谱。因此之故,纳西人一代一代地将这份遗产承袭下来……”

2、宋代末期传入。相传公元年元太弟忽必烈率军南征,攻克四川成都后俘获了一批洞经乐工,并令其随军南行。后来这批乐工被留在丽江,洞经音乐得以在丽江传播。(按:此说与史实不符。因忽必烈南征到丽江之前并未经过成都。)3、明洪武至永乐年间传入。明洪武十四年(公元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自部署,调集三十万军队,以傅友德为统帅,蓝玉、沐英为副,出兵进讨云南。云南平定后,于洪武至永乐年间征调军队,组织民力在云南各地开展“实边屯田”。屯田形式分为“军屯”(函正军屯、军赋屯)、“民屯”(函商屯)两种,与丽江接壤、毗邻的鹤庆御、大理卫、澜沧卫都是屯田之地。由于中原军卒、移民、商旅、流民、罪犯等随屯田制进入滇西,其中的乐工便将洞经音乐带到丽江。4、明嘉靖年间传入。据年出生的丽江大研古乐会会员和毅庵先生讲:洞经音乐原为宫廷音乐。明嘉靖九年(公元年)冬至节,嘉靖皇帝在北京天坛环丘祭天,演奏道教洞经音乐。号称“海外天子”的丽江木氏士司木公闻讯后,派遣专人到京城学习,并请来部分乐师教习。从此洞经音乐便得以在边陲丽江流传,并延续至今。5、清雍正年间传入。纳西族女作家赵银棠先生在其著作《玉龙旧话新编》(云南人民出版社年8月版第页)一书中写道:丽江有皇经、洞经两会,均以音乐配合经文唱奏,音律高雅,情调谐适。两会历史始自改土归流……(丽江于雍正元年即年实行改土归流)。第一种说法属于推论,虽有一定道理,但尚无确凿证据。有待考证。第二种说法是民间传闻,与史实不符,不可确信。综合后三种说法,我认为:丽江洞经音乐于明、清之际传入丽江。它有一个逐步完善、普及、变异的渐进式发展过程。据民间传闻,最先传入丽江的道教经典为皇经(全称为《洞玄灵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以下简称“皇经”)。而洞经(全称为《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以下简称“洞经”)的传入则在皇经之后。丽江谈演洞经的组织称“洞经会”,俗称“谈经班”,亦称“丽江音乐会”,由于加入洞经会的成员多为有功名的官绅文人,故有的地方亦称“文人会”。大研洞经会原有造于清嘉庆年间的“会谱”一本,记载该会历史、各届会长、善长、会员等。此会谱在清咸丰年至同治年间(公元—年)毁于兵燹。咸同年之后的会谱也于年后散失。现丽江地区档案馆存有制作于民国二十七年的大研洞经会会员名册一本。名曰《永保平安》。内有进士和庚吉撰的《永保平安序》及当时的会员人的姓名、字号。清末,大研洞经会和爱清(号净全)能背出咸同之后的各届会长、善长及会员人。经会长木标倡议,曾把和爱清记下的上辈各届会长、善长、会员的名单书于条幅之上,供后辈会员在“办公会”上供奉跪拜。据和毅庵老先生的记忆,咸同年之后曾任会长的有:清光绪己丑科()举人周暐(字兰坪,公元—);清光绪辛丑科()举人周冠南(字鉴心,公元—);清光绪壬辰科()进士和庚吉(字松樵,公元—);旧元谋县长杨钧之;末代土通判木标。咸同之后的九届善长为:和汉藻、李永清、牛永庆、吴政修、木超、习世伟、木伟、杨吉仁、江纯。大研洞经会原有纳西族书法家王协中书写的对联一付,上联为“先进清修文礼乐”,下联为“后贤继续率经承”,落款为:赐进士出身兵部主事四川乐至县知县和庚吉敬撰。

至于清咸同年之前的会谱上所记洞经会之历史上朔至何朝何年,建会于何时及各届会长、善长、会员等,因会谱已毁无可考。

和亮光摄(二)流自明代开始,丽江木氏土司广泛引进中原文化,在其家族中学习深造。到清雍正元年(年)丽江改土归流之后,汉文化始在纳西族民间逐渐传播。城镇及部分乡村相继涌现出一批批文官武将,在清代历届科举应试时得中功名。民众为祝愿地方文化昌盛,文人为祈求自己功成名就,对在天宫掌管文化兴衰的文昌帝君十分崇敬,各乡镇纷纷建造文昌宫。并相继组建洞经会,学习洞经音乐,谈演洞经。如清乾隆年间拉市坝海南乡吉祥村的木崇典在科考时中了文廪生,人称木贡爷,乡民为此倡建文昌宫。建成后因本地无谈经班,每年二月十五谈文经,八月十五谈武经须到白沙请谈经班来谈演,劳民伤财,十分麻烦,后该村决心组建洞经会,请来下长水村的高建明为师,到本村传教洞经音乐。又如:地处金沙江边的大具乡老本村,于民国初年建文昌宫,先是请白沙洞经会来谈经,后请来白沙师傅和爱到大具传教洞经音乐,组建乐队。到年前,在经济、文化较发达的丽江坝、拉市坝及金沙江沿线地区,几乎每个乡镇、每条街道、每个大的村寨都组建了洞经会或洞经乐队。如:大研镇就有洞经会、皇经会、松花乐会、白马村乐会、益友乐会、文明村乐会、新营盘乐会等;白沙乡就有白沙乐会、龙泉乐会、开文乐会、新善乐会、木都乐会等;拉市坝有吉祥乐会、丰乐乐会、满祥乐会、南尧乐会等;石鼓镇有石鼓乐会、海螺塘乐会、大同乐会、竹园村乐会等;其他如阿喜、格子、大具、巨甸、鲁甸、杵峰等地还有不少乐会。在一个纳西族聚居的边疆民族县份,拥有如此众多的洞经乐会,这在我省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是不多见的。相传丽江洞经音乐首先传入白沙。因木氏土司的官邸、家院最先建于白沙,明代迁到大研镇。随着丽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洞经音乐随之带到大研镇。自明、清至民国时期,洞经音乐从白沙、大研两地逐渐向四周辐射、传播。据初步调查,其传播路线为:白沙→大研(另一路传向大具)→白华(另一路传向金山、东园)→长水→拉市→石鼓→格子→巨甸……

年后,洞经音乐的发展时盛时衰。到年,丽江县境内尚能组织演奏活动的有大研、白华、金山、东园、长水、白沙、拉市、石鼓、巨甸九个乐队。其余地区仅分散残存着零星艺人一、二人或五人不等。

二、乐队类型、建制及经费来源到民国年间,丽江的洞经音乐队发展为三类:1、洞经会。这是洞经乐队的主体;2、皇经会。仅大研镇有一班;3、乐会。由于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不同,洞经乐队的情况亦有差异,现以大研镇为例分述如下:洞经会亦称谈经班。因主要谈演“洞经”而得名,成员多为官绅、文人及富豪人家子弟。其政治经济地位较高。丽江民间有谚曰:殷实之人谈经班。一般的手工业者、平民百姓是不可能加入其中的。洞经会设有会长、善长、副善长、执事、纠察、管事员各职。会长:一般由当地最高行政长官或军事长官兼任,不一定会诵经奏乐,仅为名誉头衔。洞经会以此显示其地位的高雅,官绅以此表示自己对文化、音乐的重视。善长、副善长:是谈经活动的组织者、召集人,相当于现代的业务负责人。由乐会中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长者担任,是会中讲经的权威、奏乐的高手。执事:负责谈经前的筹备工作及掌管谈演的礼仪程序。纠察:是对谈演过程中违反坛规、戒律者的查处人。管事员:平时负责收管田租、经费及财物,办会时负责备办伙食。皇经会因主要谈演皇经而得名。皇经是先于洞经传入丽江的道教经典,因而皇经会的组建亦可能早于洞经会。其成员多为中小业者、有一般功名的文人及小康之家的成员等。政治、经济地位低于洞经会成员。因而参加皇经会的中青年人较多,人数多时达五、六十人。皇经会原不用洞经音乐谈演经文,仅用笛子、二胡及铙、钹、木鱼等伴诵经文。多数经文以拜忏形式用木鱼伴诵,其形式是:会员在经坛分两排相对而立,一排作“拜”,另一排作“贺”。诵完一句后以铙、钹相伴。至年前后,才由皇经会会员牛耀之倡议学习演奏洞经音乐,并用以谈演皇经,同时亦学习谈演洞经。皇经会设有正副会长、善长、管事、事务等职。最后一任会长为周霖(画家),召集人为杨德润。乐会乐会是大研镇各街道、村寨由音乐爱好者自发组织的自娱性洞经音乐团体,如松花乐队、益友乐会、文明乐会等。乐会不谈演任何经典,亦不行任何宗教礼仪,仅在年节吉庆之日及业余时间聚会奏乐自娱、娱人。其成员多为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中小地主、商人、农民等。经费来源各地洞经会的经费来源有同有异,据调查,大致有如下几种:1、会费。如白沙洞经会规定:会员入会时须交纳现金半开三元,红糖两合。2、皇粮。如:大研洞经会有皇帝赐给的田地数十亩,收入的田租用作会费。3、会地。各地洞经会均有官绅、富户捐赠的数量不等的会田会地,地租收入用作会费。4、捐赠的现款、财物。如:大研洞经会有他人捐赠的铺子两间,收入资金作为会费。

5、私家因盖房、祝寿、禳灾、祈福、求嗣等办会的开支由斋主自负。除招待吃喝外,每天还要送会员一个包有冰糖、圆眼、荔枝等高级糖果的红包。

和茂华摄

三、洞经的谈演场合及主要内容(一)谈演场合在丽江用洞经音乐谈演的道教经典有《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大洞仙经”或“洞经”),《关圣帝君觉世真经》《忠义经》(以上两部简称“武经”),《孝经》等。各地洞经会普遍谈演的主要经典是“洞经”,其次是“武经”。洞经的谈演机会很多,按办会地点的不同可分为“宫观会”与“家庭会”两种。宫观会有:四季会(每年以下四大节日必谈):二月初三文昌圣诞,八月初三文昌父圣诞,此二会办会地点为“文昌宫”;五月十三武圣会(亦称磨刀会、单刀会),六月二十四关圣圣诞,此二会办会地点在关岳庙(原为关帝庙)。四大会一般办会三天。“三元会”:正月十五上元会(亦称天官会);七月十五中元会(亦称地官会);十月十五下元会(亦称水官会)。其他宫观会有:九月初一朝斗会,地方禳灾度厄、庙宇落成的安龙垫土,追悼官方烈士等家庭会有:私家做寿、求子、祈福、消灾、新房落成、丧事超度、做斋等。家庭会只有富豪人家才办得起,中下层人民是办不起的。清光绪乙巳年(公元年)牛保庆书写的“疏文底稿”一书中,计有办各种会上表章时用的“疏文”五十四篇。可见过去办会谈经的机会是很多的。(二)洞经经卷及主要内容洞经有主卷五册:《礼请》《卷上》《卷中》《卷下》《神咒》。其它副卷有《文昌祈福保嗣灯科》《文昌大洞仙经阐微行十供养礼玄文》《文昌大洞仙经八卦全卷》《开坛仪文》《疏文》《大洞符篆》等。主卷五册的重要章节如下:《礼请》:九天开化司禄宏仁帝君撰的“文昌大洞仙经序”;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撰的“大洞经序”;经筵十则;开坛科仪;净三业;六神咒(净身、净心、净口、净天地、安土地、金光);宝诰(志心皈命礼)三十三章;赞大洞仙经上、中、下卷诗;总记大洞经源述,五声圣号;十供养(花、果、香、食、茶、衣、水、符、灯酒、财宝)之唱词。至此《礼请》卷正文终。后有科仪附录、坛规、祀规及灵符六道(即:大洞献符、大洞发炉符、醋炭符、镇乐符、大洞荡秽符、大洞信香符)。《卷上》(章节):大洞仙经序(清雍正元年戊申五日文昌帝君降于蜀渝永济坛);大洞经注解序(大清乾隆元年丙辰岁长至日斗口魁神马天君序于黔之大定鳣坛,滇人董良材传笔);祀规;开经玄蕴咒;大洞经上品八章(序经章、序事章、序理章、序源章、评源章、入门章、求道章、守道章);收经仪文。《卷中》(章节):大洞经中品八章(序经章第九,保元章第十、明玄章第十一、通微首章第十二、通微二章第十三、通微三章第十四、度厄章第十五、明洞章第十六)收中卷发愿宝诰。《卷下》(章节):开经玄蕴咒;大洞经下品八章(序经章第十七、通明章第十八、还元章第十九。化幽首章第二十、化幽二章第二十一、化幽三章第二十二、化幽四章第二十三;结经章第二十四);大洞经总义;示蒙二章(七言绝句二十五首);收下卷宝诰。《文昌大洞神咒》一本三卷(章节)。《神咒》卷上:开经偈;一百“吉祥坛炽钩”(实有一百零四);玉音神咒(五言诗二百一十六句)。《神咒》卷中:开经偈;七言古诗七首;长短句词十一首。《神咒》卷下:开经偈;华通;十华;十通;说偈赞叹(七言古诗十一首);元皇大天帝赞大洞经古诗二十五首;郑渊薮真人赞大洞经古诗十首;清河老人赞大洞经古诗十四首。洞经会办会期间,每天在正式谈演经文之前必先谈主要副卷《开坛仪文》,其章节为:

开经偈;十真言(息虑真言、调息真言、注目真言、洗耳真言、漱口真言、整容真言、肃坛真言、焚香真言、燃烛真言、盥水真言);展卷神咒;太上混元老君说常清静经;太上洞玄灵宝升玄消灾护命经;太上灵宝天尊说禳灾度厄真经;无上玉皇心印经;文昌帝君阴骘文;仰启;收经偈。

和亮光摄

四、经坛布置宫观办会时,经坛设置于宫观、庙宇之大殿内。家庭办会则设置于斋主正堂屋及屋前阶沿上。现以家庭会之经坛为例。(一)坛摆设正堂屋后墙处挂“神帐”,帐前为大神桌(俗称万卷桌),神桌上置一小经桌,上供铜铸的三尊神像:如谈洞经,中间供“文昌帝君”;左供“天聋”,手捧洞经一部;右供“地哑”,手捧一玉如意。天聋、地哑又称桂、禄二籍。如无铸像,可供圣牌,上书“九天开化七曲梓潼文昌元皇帝更生水命天尊”。大研洞经会的文昌帝君铸像是曾任过该会会长的进士和庚吉在任四川乐至县知县时,其父叫他到梓潼县买来的。如谈演武经,则小经桌中央供关圣帝君;左供关平,手捧印章一枚,上刻“汉寿亭侯印”;右供周仓,手执大刀。圣像后有掌扇一对,扇面顶端钉有数面大如纽扣的小圆镜,下面是画有龙、凤、孔雀、白鹤的锻面川绣。掌扇下有一对铜质凹镜,直径一尺许,铜镜边上安有银元大的九面小镜。圣像两边插六个木制圣牌,左右各三,成八字形,下有插座,木牌上套有红绸套子,上面分别书着圣号:左一:“五星炫彩斗口魁神”;右一:“九天扬化金甲神君”;左二:“定历定命真人”;右二:“桂香宫曹使者”;左三:“侍图河神真宰”;右三:“建功执节将军”。圣牌两边各摆一个签筒,上刻“文昌签筒”四字。每一签筒内插大戒尺一支,小戒尺十支。左筒大戒尺上写“文昌戒尺”;右筒大戒尺上写“纠察功过”;每支小戒尺上各写坛规一条,共二十条:1、鸣锣(或起鼓)不到者准礼八拜;2、经毕不盖者准礼(△)拜;3、断弦不续者准礼(△)拜;4、失音自笑者准礼(△)拜;5、长幼失序者准礼(△)拜;6、诵经错讹者准礼(△)拜;7、谈不终卷者准礼△)拜;8、斋拜不恭者准礼(△)拜;9、衣冠不正者准礼(△)拜;10、坛内吸烟者准礼(△)拜;11、扭乱乐器者准礼(△)拜;12、坛内动乐者准礼(△)拜;13、执事不专者准礼(△)拜;14、音叶(xie)不调者准礼(△)拜;15、不分先后者准礼(△)拜;16、礼貌不周者准礼(△);17、坐席不正者准礼(△)拜18、坛内喧哗者准礼(△)拜;19、左顾右盼者准礼(△)拜;20、饮酒入席者准礼(△)拜。小经桌前供一檀香如意,上有缕雕之福、禄、寿三星。此物买自广东。“如意”前置燃点藏香之香槽,槽架高尺许,香槽前置五个锡铸之五谷盘,盘架上铸有“寿”字。中盘内摆一银如意,如意上安有宝石一颗;左一盘内供文衣冠;右一盘内供武衣冠;左二盘内供“大洞法箓”一本;右二盘内供铜合金宝炉一个,炉内燃香,炉外发亮。大神桌前放八仙桌一张,桌前挂有绸缎桌围,上绣龙、凤。围领上用黑金绒镶有“桂香宝殿”四字。桌上置银质净水碗一个。有碗架。碗的外面为法兰色的“二龙戏珠”图,碗内为“八卦太极”图。碗前置一古青铜香炉,炉上刻有八卦,名曰“八卦炉”。炉两边为烛台,台顶有灯盏,可盛香油燃灯。烛台两边置三脚青铜爵杯,杯边为荷叶形,内装香茶。爵两边摆斝一对,用以盛敬神之法酒。经桌后边中部摆神灯一盏,用灯芯、香油燃点。神灯两边有“福禄寿三星灯”“南斗六星灯”“北斗七星灯”等燃灯具。供桌两边各摆蒲团一个,供左右两位燃灯执事跪拜用;桌前摆蒲团三个,中间一个供高功名者、年长者、会龄长者跪拜用,左右两个供斋主及其他会员跪拜用。(二)吊挂经坛上空布置有四排用绸缎制作的形状、大小不同的“吊挂”,以自后至前为序分别为:第一排:圣像之上有红缎金字(贴金箔)吊挂十三幅。中三幅上书写文昌长辈之字号。中幅书“圣祖母长生寿母太极元君”。左幅书:“圣父显应慈佑仁裕令德王”。右幅书:“圣母昭德积应慈懿恭惠太后”。此三幅之左右又各挂有五个条幅:左一书:“圣后温淑章懿配极全真元君”。左二书:“圣长子嗣德履孝王文昌衍庆真君”。左三书:“圣长子妇善助显懿孝夫人文昌静应天君”。左四书:“圣次子昌德立孝王文昌司禄真君”。左五书:“圣次子妇助顺惠懿克孝夫人文昌嗣庆天君”。右一书:圣女淑贞妙靖懿孝公主文昌万寿天君”。右二书:“圣长孙绍应昭灵至孝侯文昌积庆真人”。右三书:“圣长孙妇淑应绍孝夫人玄真静素文昌积庆天君”。右四书:“圣次孙承应宣灵顺孝侯文昌袭庆真人”。右五书:“圣次孙妇慧应体孝夫人”。第二排为十个大吊挂,又称“莲花大吊”。其上端为云头莲花图案,中间用四条箭头形各色彩缎缝合而成。十个大吊挂用绳子拴成一排悬挂经坛。自左至右分别书写:1、澄真正观天尊。2、宝光慈济天尊。3、灵感慈应天尊。4、注禄定籍天尊。5消魔护法天尊。6、慈悲感应天尊。7、轮回救苦天尊。8、消劫行化天尊。9、随愿灵应天尊。10、更生永命天尊。第三排为二十四个小吊挂。其形制为:天头由较宽的兰缎与较窄的黄缎组成,中间为红缎,上写金字,地脚为黄缎接蓝缎,但比天头窄。各条上书写道、释、儒三教之神仙、天尊、圣人、菩萨等的尊号。

第四排为两个园柱体吊挂,形似宫灯。左边书写《神咒》卷“十华”部分的经文;右边书写“十通”部分的经文。圆柱体下垂有布条,中间书写“吉祥音檀炽钧”字样,两旁悬有彩色布条。

转拍自《玉龙山纳西古乐特刊》年1月

(三)服饰清朝时头戴“顶子”,按功名而各有不同,冬天戴(东)帽,夏天戴凉帽。衣穿长袍,前后钉有黻黼,(按官级高低分别绣有龙、凤、鹤等吉祥物)。辛亥革命(年)后,废除清服,不分官阶、功名统一服饰:头戴小帽,身穿衫子马褂。经坛摆设及乐队位置图说明:1、乐队坐位按“后天八卦”依自然方位摆设,依斋主房屋的坐向而变。每一八卦桌上放《全八卦》经卷一本,桌前挂绣有该位卦形图的桌围。2、八卦桌旁的十六个坐位为“正位”,供洞经会老会员坐;新会员或奏乐不熟练者坐“机动位”。3、坐首四位者主唱,其余奏打击乐者,不奏乐者帮唱。4、上四位及铙、钹、锣、钟、磬的位置固定不变,其余管弦乐演奏者可随坐,但笛子必须一左一右相对称。5、担任铙、大钹、大鼓、大锣、钟、磬的演奏者可兼奏其他管弦乐器。6、讲玄时不奏乐,间隙可偶尔击一下钟、磬,以调节气氛。7、谈演告一段落时一切人声、乐声均停,大家肃静,闭目养神。钟、磬在寂静中各击一声,如此三次,以增强安谧肃穆之感。五、谈演程序谈经前、后七天要斋戒沐浴。谈经前一天叫“筹备日”,其任务是布置经坛,备办伙食,晚餐集中开伙。会期三至五天不等。现以三日期为例,将洞经音乐配合经文的谈演程序列表于下:丽江洞经三日期谈演程序表六、使用乐器及乐曲分类(一)使用乐器1、管、弦、敲击乐器:(俗称文乐)a.吹管乐器:竹笛两支,一雌一雄,雌者粗,雄者细。简音为6。(简音、调弦以#C调计)。波伯(芦管)一支,简音为。在清代曾使用洞箫及管,现已失传。b.弓弦乐器:二簧(京胡)一把,定弦—2。板胡一把,定弦—3。楠胡二把,定弦1—5,—3。胡琴(中胡)一把,定弦—3(主弦)。低胡(大筒筒)一把,定弦—3。c.弹拨乐器:小三弦一把,定弦2—5—。曲项琵琶一至二把,定弦—2—3—6。速古笃(胡拨思)一把,定弦——2—5.清代曾使用琴、瑟、筝,现已失传。在弦乐器中,三弦、二簧、胡琴、速古笃、琵琶五种乐器的外弦分别定为1、2、3、5、6,俗称宫、商、角、徵、羽调弦法,合奏时使各种调性风格揉为一体,别具特色。d.敲击乐器:十面云锣一架。十音为#、打击乐器:(俗称“武乐”)a.大响器①:大鼓、大锣、大钹、铙。b.小响器②:小镲、片镲(失)、闹哩子(哈巴狗)。c.常用打击乐:大木鱼、板鼓、提手、铜铃、叮响(引磬)、击子(钵铃)、面铛(失)。

D.单独使用的打击乐器:云磬(失)、钵磬(钟失)。

注:①大响器,即体积较大的打击乐器。有大鼓、大锣、大钹、铙。

②小响器,即体积较小的打击乐器。有小镲、闹哩子、弯锣、面当、片镲。

转拍自《玉龙山纳西古乐特刊》年1月

(二)乐曲分类1、调音曲:谈经之前,各管弦乐器要按“应律乐器”竹笛的音高调弦。先由竹笛吹奏《调音曲》,纳西语称“比栗笃”,意为:笛子调音曲。其余管弦乐器按各自定弦调音。基本调准后各自奏一段固定的调音曲,在旋律进行中审定音高是否准确,各种乐器是否谐和。2、经腔:当地俗称“大调”,即谈经时用以演唱经卷中诗词体韵文的歌曲。经腔的名称主要是根据所唱经文的内容取名。如演唱元始天王语录的经腔取名为《元始》;演唱一百“吉祥檀炽钧”的经腔取名为《吉祥》;演唱文昌帝君圣号“更生永命天尊”五次的称《五声圣号》等。有的是根据应用场合或科仪名称取名,如开经时演唱的经腔取名为《开偈经》;行十供养礼时演唱的经腔取名为《十供养》等。相传原有经腔十五首。保留至今的有《开经偈》(七言八句),《清河老人》(七言、长短句)、《吉祥》(五言)、《元始》(五言)、《全八卦》(七言。第一乐段称“八卦头”)、《十供养》(五、七言)、《五声圣号》(长短句)、《咒章》(长短句)、《华通》(长短句)、《十华》(长短句)、《十通》(长短句)共十一首。其中《华通》《十华》《十通》三首各地乐队均不会奏,仅保留有唱腔乐谱。3、细乐曲牌:俗称“小调”,是在唱诵经文前、后或间隙演奏的器乐曲。相传原来演奏的细乐曲牌有三十多首。现流传下来的有十二首:《到春来》(又名“上半转”)、《到夏来》(又名“下半转”)、《到秋来》《到冬来》《水龙吟》《代五》《山坡羊》(又名“上香调”)、《慢五言》《柳摇金》《浪淘沙》《万年欢》《一江风》(又名“送圣曲”)。以上曲牌见于唐宋词的有《水龙吟》;见于南北曲的有《柳摇金》《一江风》《山坡羊》;既见于唐宋词也见于南北曲的有《浪淘沙》《万年欢》。4、杂曲:除上述经腔、曲牌外,各地乐队还会演奏部分零杂乐曲。据初步调查,计有专在办丧事时于灵侧演奏的《小白梅》;在闲暇时随意演奏的《步步娇》《南极宫》《柳青娘》《善知识》等。此类乐曲在正式谈经科仪中均不使用。除《小白梅》《步步娇》,较流传外,其他乐曲只有个别地方的个别人会演奏。5、打击乐曲牌:据原大研洞经会成员和毅庵先生介绍:丽江洞经音乐中的打击乐曲牌系由原道士音乐中吸收、借鉴而来。其明显的特征是:使用的大响器以铙、钹为主,其情调庄重严肃、节奏缓慢深沉,具有鲜明的宗教色彩。流传至今的打击乐曲牌有《起鼓三通》《八卦尾》《前五后五》《十七世》《打下》《龙摆尾》等。吟诵经文时,根据韵文字数的不同,在句与句之间亦有打击乐伴奏,但因比较短小,故没有曲牌名称。如:四言句尾打(冬吉冬吉○)(“冬”为闹哩子,“吉”为小镲。)五言句尾打:(冬吉冬吉冬吉○)

七言句尾打:(冬吉冬吉冬吉冬吉○)等。

转拍自《玉龙山纳西古乐特刊》年1月七、乐曲风格特色及形态浅析(一)风格特色丽江洞经音乐与邻近州县的洞经音乐相比较,有如下几个重要特色:1、除经腔《开经偈》及曲牌《一江风》可用不同调高演奏外,其余乐曲均用一个调演奏(#C调)。2、由于曲调的构成系使用七声雅乐音阶(#45……),使其旋律具有中国古典宫廷音的雅典、庄重之乐风。又由于使用乐器中,不用声音洪亮、尖锐的唢呐,打击乐亦非戏曲锣鼓风格,故合奏时无“吹打乐风”,而特具清丽秀美的江南丝竹雅韵。3、由于道教职业道士使用的打击乐器“铙”的引入,加之焚香燃烛、设案供奉、虔诚诵经等庄严肃穆的环境气氛的渲染,使洞经音乐染上了一层虚无缥缈、超尘脱俗、神奇玄妙的宗教神秘色彩。而且使经腔与曲牌在音量、气氛上形成鲜明的对比。4、由于演奏洞经音乐的乐工均为纳西族,在长期的流传、演奏过程中便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纳西人的感情、气质,揉进了纳西族民间音乐中“下迴式大幅度慢波音”的风格特色。形成了丽江洞经音乐的独特风韵。这种特色在竹笛、波伯、二簧的演奏中最为突出。正由于此,洞经音乐才乐于被越来越多的纳西人接受,也才赢得中外专家、学者、听众的青睐。5、在使用的乐器中保留着三种外地洞经乐队中难以看到的古老乐器:“速古笃”、“曲项琵琶”、“波伯”。使得丽江洞经音乐不论从形式上或情调上都显示出典雅、古朴的风采。6、在演奏形式上,由于使用乐器的不同,可分为“管弦合奏”与“丝弦合奏”二种。其区别在于“管弦”使用竹笛,而“丝弦”不用竹笛,但仍使用双簧竹管乐器波伯。用“丝弦”演奏的乐曲情感细腻、声调柔和,如吟似诉,使人陶醉。常用“丝弦”演奏的曲牌有:《到夏来》《慢五言》《浪淘沙》及杂曲《步步娇》等。7、所有乐曲、经腔的速度均为慢板或中慢板,均无行板或快板。唯有杂曲《小白梅》速度较快。每一曲牌都以稍自由的慢速起头,以渐慢的方式结尾。若使用“管弦合奏”,则曲首二拍由竹笛领奏,其他乐器逐渐加入。若使用“丝弦合奏”,则曲首二拍由二簧或胡琴领奏,其他乐器逐渐加入。8、小二度和声的使用。在经腔和曲牌演奏(唱)中常出现7与i、#4与5相叠置的小二度和声,风格独特而自然。(二)形态浅析经腔形态浅析:1、全部经腔均为4/4拍子(三眼一板)。2、除《开经偈》外,曲头均为散板引子。3、曲尾均配有打击乐。4、曲式结构有三种:a、三段体:引子(散板)—主题乐段—器乐尾声。如:《吉祥》《元始》《八卦头》。b、联曲体:引子(散板)—主题乐段—和腔—尾声。如《十供养》《全八卦》《清河老人》等。c、变奏曲体:主题乐段—主题变奏(唱)(1)—主题变奏(唱)(2)—主题变奏(唱)(3)……。如《开经偈》《五声号圣》。5、调式以“羽”为多。如:《全八卦》《吉祥》《咒章》等。亦有“商”调式,如:《清河老人》《五声圣号》。个别经腔为“徵”调式,如《元始》。6、从词曲结合的情形看多为数拍一词。最多见的为四拍一词或二拍一词。最长的为二十四拍一词,如《全八卦》里“黔黎仰载垂慈处”中的“载”字(第69小节)。一拍一字的仅有三例:《清河老人》里“付度玄元万道主”中的“度字,《开经偈》里“道场奇处放豪光”中的“奇处”二字。一拍二词的情况绝无。此种情况与谈洞经的“宗教性”有关。一是可以表现“谈经者”的虔诚的心理,他们通过缓慢庄重的歌唱尽情抒怀。一是可以延长科仪时间。曲牌(小调)形态浅析:1、除演奏《一江风》配以打击乐大鼓外,演奏其他曲牌均不使用大鼓、大锣、铙、钹等大响器。2、除《柳摇金》《一江风》的曲首为散板外,其余均无散板。3、曲式多为单段体,调性转换穿插于主题变奏之中。近年来,乐工在自娱性演奏时,常将曲牌《到春来》《到夏来》《到秋来》《到冬来》串联演奏,使前后曲首尾相衔,组成为新的联曲体。

4、调式以“羽”居多,亦有宫、商、角、徵。如:羽调式有《山坡羊》《万年欢》等,宫调式有《水龙吟》《慢五言》;商调式有《一江风》:角调式有《到春来》,徵调式有《柳摇金》等。

八、传承方式丽江洞经音乐的传承是用以师带徒或以父带子的方式一代代相传,并用工尺谱为媒介,以口传心授的方法传教。师傅口唱工尺谱,一曲曲、句句地教,徒弟须一曲曲、一句句地背。边背工尺谱边学习演奏一件乐器,然后逐渐参加谈经实践,边学边奏,逐曲熟练。一般先学唱(奏)曲牌《万年欢》、经腔《清河》。目前在丽江找到的工尺谱本,均为民国年间及以后的手抄本。是各地乐师根据各自背唱的工尺谱曲调的记录。谱中用以表示音符时值的符号属各人自创,既不准确,又不全面,因而无法将其译为准确的简谱或五线谱。在民间,这种工尺谱本可起到帮助复习、记忆的“备忘”作用。丽江工尺谱与简谱的对应关系如下:工尺谱合四乙上尺工凡六五一上……简谱#……老艺人在读工尺谱时往往将“7、1”两音均同读为“上”,将“#4、5”两音均读为“六”。我们将各地手抄工尺谱本与现今艺人的口唱工尺谱对照,其旋律骨干音基本相同。仅由于各乐手所奏乐器不同或各地演奏习惯不同,有少数加花音稍有增减变异。由于有了工尺谱作为传承媒介,加之纳西民族的忠厚、纯朴、谨慎的民族性及人们对于神灵的虔诚信仰,很少有敢于将正统的、严肃的宗教音乐加以随意增删、篡改的胆量。所以虽经数百年流传,其主旋律仍被准确、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可以认为:当今艺人演奏的丽江洞经音乐,与最初传入的音乐,其主旋律似无大的变异。仅由于时间、地点、艺人的不同在风格及加花方面有所变异罢了。难怪中外音乐界专家、学者听后,一致认为它是传统的、正统的、严肃的、未经污染的中国古典音乐。工尺谱谱旁符号:在各种手抄工尺谱本中,丽江乐工们创造了两种有同有异的谱旁符号,现分述于下1、△散板……任意延长·四分音或附点八分音符O二分音符或附点四分音符B起于弱拍而延至次小节强拍的二分音符L反复号谐旁无符号者表示该音为八分音符或十六分音符。2、/四分音符或附点八分音符/二分音符或附点四分音符//全音符或附点四分音符其余符号与“1”相同。在译谱时只能以口唱工尺谱为准,手抄尺谱的谱旁符号只起参考作用。与音乐有关的词旁符号:在大洞仙经神咒卷里,由于各段唱词同用一个曲调,而各段唱词的句数、字数又各有参差,这就迫使曲调随唱词的增减而变化。为避免演唱时的错讹、混乱,艺人们在各段唱词的有关字旁标上若干符号,用以提示旋律的走向及乐曲进展程度等。词旁符号及其含义:“

”表示此字落在高音“”上。“—”表示此句起音为平音“1”。“△”表示从此字开始旋律下行,并预示下句有间奏。“O”表示一乐句终。“OO”表示此处有间奏。在一句唱词中标有“一”、“△”两个符号,则预示此曲将终。

“√”表示曲终。

九、洞经及音乐在丽江的变异1、坛规及经文的变异a、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倾向日趋明显。谈演洞经所供奉的神祇中既有佛教的释迦、观音,又有儒家的孔子。年白华乡木绍先抄录的工尺谱本中,有坛规数条,其中有“当时时体贴三教之道,切不可互相谤讪”之规定。b、民族保护神被推崇为供奉神祇。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年)丽江信士李绍源在其抄写的洞经经卷中增创了一篇赞颂丽江纳西族信奉的保护神“三多”的诰文《北岳宝诰》。丽江洞经会在谈演洞经时,此诰被纳入谈演科仪。(北岳指丽江玉龙雪山。唐时南诏王异牟寻僭封玉龙山为“北岳”。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时封玉龙山为“大圣雪石北岳安邦景帝”)。《北岳宝诰》全文如下:志心皈命礼玉峰得道,雪岭成神,镇朔方之上境,居石龙之宝座。昭武威于木室,荫德惠于丽阳,八月初十以诞降,九月九日以飞昇,神明不测,灵应难言,气冲霄汉,力搏龙虎。现白袍而助阵,秉火剑以斩妖。韦陀化身,皈依佛法。北偶(隅)安位,泽荫九泉,生初具先天之气,没(殁)后镇雪岭之神、功显而晦,名昭仍隐。一丽永赖乎扶持,万姓咸沾夫惠泽。有感即应,无愿不通。安邦御患,保境除灾,神行风起雨至,灵降电闪雷鸣。心同冰雪,明德惟馨。性似风火,妖孽斩除。至灵至应,至刚至勇。佛赐金号,果难菩萨。三圣保奏,金阙钖街。敕封丽阳镇守山河伏魔降精大圣雪石北岳安邦景帝2、洞经音乐应用范围的变异a、本世纪四十年代丽江大研镇皇经会学习洞经音乐,用以谈演“皇经”,并进而学谈洞经。b、丽江祥云乡、白华乡、大具培当村有名为“吉来”的村子,村民多为不出家的佛教徒,俗称“吉来”,意为“吉祥到来”。但信仰并不专一,除诵佛经外,亦参与道教徒的科仪、法事活动。大具培当村的佛教徒,曾组织乐队学习洞经音乐,用以谈诵《金刚经》《楞严经》等佛教经典。c、自年以后,各种谈经活动全部停止。洞经音乐成为脱离经典而独立存在的自娱、娱人的纯器乐曲。失去了原“宗教音乐”的面目。每逢年节及喜庆之期便组织演奏或播放,把它作为风俗音乐应用,作为古典音乐欣赏。3、使用乐器的变异随着时代的演进,丽江洞经乐队使用的乐器发生了诸多变化,总的趋向是“失古添今”。据清代有关诗文记载及老艺人的介绍,过去洞经乐队中曾使用过洞箫、琴、瑟、筝、钟、磐等乐器。清代曾出现过演奏琴的高手牛焘、演奏笛的高手马子云、演奏筝的高手习杏樵,俗称“牛琴、马笛、习筝”被后人誉为清代丽江乐坛“三绝”。另外还出过演奏“管”的高手周渭。上述古代乐器,今已失传。民国年间,大研洞经会会员周樊(周善甫)、皇经会会长周霖等曾将小提琴、风琴、扬琴等乐器用于洞经音乐的演奏。现在石鼓古乐队亦加进了唢呐和吉他。4、演唱内容的变异a、年,洞经会员周樊(周善甫)曾把南宋诗人张炎的《咏白莲》一词填入曲牌《水龙吟》曲谱中演唱,词曲结合恰到好处。b、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皇经会会员周霖曾自创新词填入曲牌《到春来》一曲中演唱,在丽江流传一时,扩大了洞经音乐的应用范围。c、年以后,谈经活动停止,多数洞经乐队仅在年节期间演奏音乐,不再演唱经文。有的乐队则另填他词演唱经腔,如:白华、石鼓等古乐队将宋代诗人程颐的《春日偶成》一诗填入经腔《清河老人》曲谱中演唱。(程颐诗为“云淡风清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又如:白华古乐队将原《开经偈》的八句诗压缩、改编为四句演唱,以适应时代、形势的变化发展。改编后的词为“一堂齐唱和平声,祝国为先竭寸忱(诚)。万邦乐业安天下,岁稔年丰贺太平。”原《开经揭》的八句唱词为:“上坛齐唱步虚声,祝国为先竭寸诚。当奏表章金阙觐,今朝香霭玉炉馨。皇图巩固山河壮,帝道遐昌日月明。万邦乐业安天下,岁稔年丰贺太平。”若把每句的第一个字相连接即为“上祝当今皇帝万岁“。因与当今政治形势相悖,故艺人们改而用之。d、年大研古乐会宣科将南唐李后主的《浪淘沙》词填入洞经曲牌《浪淘沙》里演唱,情调相吻合,风格古雅。

和茂华摄

十、丽江洞经乐队及音乐的现状年至年,我们对丽江县现存的九个洞经乐队中的七个队(大研、白华、白沙、拉市、石鼓、长水、金山)进行了调查,其基本情况如下:1、年龄结构七队人年龄结构统计表(年)由于自然规律的制约,每个队的成员仍不可抗拒地以每年去世二人的速度递减。照此延续,洞经音乐有可能由“活文物”慢慢变为“死文物”。这就是洞经音乐面临的危机。2、演奏曲目及使用乐器与上述相对应的是:各地乐队的演奏曲目及使用乐器也在逐步减少。目前大研、白华、金山三个队实力较强,水平较高,会演奏的曲目较多、使用的乐器也较全。其他乐队则由于经费短缺、演奏机会少等原因,使得演奏曲目逐渐遗忘,原来使用的速古笃、曲项琵琶、波伯等古老乐器也逐渐丢失或弃置不用。大研、白华两队除在年节及闲暇时期组织演奏外,因外事任务较多,经常组织对外演奏。巨甸队则因将洞经音乐用于丧葬礼仪,演奏机会较多,队员、曲目及乐器的减少情况不太突出。十一、鲁甸地区的洞经音乐地处丽江西部、与维西县接壤的鲁甸乡,是一个半山区乡。据年出生的洞经艺人王良介绍,清朝时期鲁甸尚无洞经会,亦无洞经音乐。民国十六年(公元年),大理木马邑商人杨锡珍到巨甸经商,因其父是洞经会善长,他亦谙熟洞经及其音乐。鲁甸人得知后便把杨锡珍从巨甸请到鲁甸。王良等人便拜杨为师,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教洞经谈演科仪及洞经音乐。六月期满谢师后,杨锡珍送鲁甸乡洞经一部。同年便在建于清代的关帝庙内首次谈演洞经。第一批洞经会员有十三人,第一届主持人是王培基、王朝柱,第二届主持人是王槐(王良之兄)使用乐器:竹笛一对、大提胡一对、中胡一对,小叫胡(二簧)一对、三弦一对、五音云锣一架、中锣、小镲、铙、大钹、铓锣、大鼓、板鼓、提手、木鱼、磐等。音乐有经腔、曲牌两类。经腔:《元始》《桂枝腔》《浪沧腔》《清河老人》(以上四曲分别应易经之元、亨、利、贞)、《懒画眉》(以上为七言腔)、《吉祥》《八卦头》《金纽丝》《银纽丝》(以上为五言腔)等。曲牌:《倒泉流》《浪淘沙》《代五》等。谈经会期一年三次:大年初一(春节),三月十三日文昌圣诞,八月廿五日大成会(祭孔子)。每次会期为三天。谈经地点:关帝庙。现在鲁甸乡的洞经会员绝大多数已去世,经文和乐器全失。现仅剩王良、华锋二人,已不能组织谈演活动,仅能单独用二胡演奏三、五首乐曲。鲁甸、杵峰的洞经音乐与大研镇等地的洞经音乐因不同源,故曲目不同,旋律不同,风格迥异,似不属同一体系。

(“鲁甸地区的洞经音乐”部分,根据陈秋元、王铁生调查、提供的材料编写。)

十二、丽江当代重要洞经音乐艺人简介和毅庵学名和志祥,男,纳西族,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年)出生于丽江洞经音乐世家。家住丽江县大研镇七一街八一上段86号。祖父和洋(字润章),系大研洞经会演奏琵琶的乐手。父亲和泽久(字汝霖)亦为大研洞经会会员,能演奏二簧、胡琴、琵琶、云锣、铙、钹等多种乐器,演奏琵琶的技艺比祖父更为精良,尤以击铙之音色优美而著称。毅庵先生尚在娘胎之时,其父便在洞经会许下愿:此胎若生一子,定加入洞经会。后果如其愿。在先辈熏陶下,先生对洞经音乐及乐器演奏耳濡目染,产生了浓厚兴趣。其家购置有二簧、胡琴、竹笛、琵琶等乐器。十岁左右便在其父指教下学习演奏胡琴、笛子。十三岁时便能参加洞经会演奏笛子。年至年的十年间,先生应金山乡洞经会之请,每年从正月至三月、六月至八月的农闲季节,前往金山乡传授洞经音乐及谈经科仪。金山洞经乐队便是先生一手教习出来的。先生自幼天资聪慧,一生艺德高尚,态度严谨。从艺七十余年,不但能熟练地演奏笛子、二簧、胡琴、琵琶、速古笃、云锣、大鼓、铙、钹等多种乐器,且能背诵很多经文,通晓谈经规程、礼仪。至今仍能将年轻时学过的所有经腔、乐曲、打击乐曲牌准确无误地背唱出来,传给后人。先生虽年过八旬,仍耳聪目明、神清体健、记忆明晰。现任大研古乐会乐理总监,演奏云锣、铜铃,担任乐队指挥、唱经,有时还兼吹竹笛。年,先生被收入《中国现代民间艺术人才大集》。在此次民间器乐曲集成工作中,先生不辞辛劳、不厌其烦、毫不保留地将所懂的一切传授给地、县集成编辑组的同志。为丽江洞经音乐的保护、续承、流传做出了重要贡献。周霖字慰苍(—)男,纳西族,丽江大研镇人,从小深受文化教养,其祖父、父亲均为举人,人称父子举人。早期周先生曾先后就学、就职于昆明、上海、丽江等地。一生喜爱诗、书、画、乐,且成就卓著,可谓“四才并举”。在国画方面,更是技艺超群,是纳西族著名画家,新中国成立后,个人画展曾两次在首都北京举行。周先生的祖父、父亲曾先后任大研洞经会会长,先生本人曾任大研镇皇经会善长,能演奏二胡、小提琴、风琴等多种中西乐器。并曾将小提琴、风琴、口琴、曼德林等西洋乐器应用于洞经音乐的演奏,丰富了洞经音乐的色彩及表现力。抗日战争胜利后又自创新词,填入洞经曲牌《到春来》中演唱,在丽江流传一时。周先生还以洞经音乐为素材,自创新曲《玉龙山白雪曲》一首(马子云词)。创造性地扩大了丽江洞经音乐的应用范围。和国伟字骏轩,男,纳西族,丽江县白华乡文荣村人。民国元年(公元年)冬月出生于书香之家。其父和占春系清末秀才,曾任白马乡(现白华乡)洞经会名誉会长。年(癸亥)白马乡筹建洞经会,请来喇沙村(现黄山乡)洞经艺人和若祺在白马小学传教洞经音乐。当时和先生年仅十三岁,与在白马小学教书的父亲同住学校。每晚教习洞经音乐都去聆听、观看,自此爱上了洞经音乐,并记下了部分曲目。初中毕业后,考入省立丽江中学高中师范科第二班。闲暇时与大研镇爱好音乐的同学一起学习演奏洞经音乐。师范毕业后,自年至年的四十余年间先后任教于丽江中学及丽江师范。任教期间每逢暑、寒假期便参加白马洞经会谈演洞经,成为白马洞经会会员。数年后便掌握了全部洞经音乐及谈演科仪,成为演奏乐器的全才:凡是洞经音乐使用的管乐、弦乐、打击乐均能熟练地演奏。在从教期间,曾受本村绅士和汉杰之托,抄写了《文昌大洞仙经》一部。和先生现任白华古乐队队长。古乐队的演奏活动大多在他家庭院里开展。赵煜贤男,纳西族,丽江拉市乡人。年生。自幼喜爱音乐,七、八岁时从师长水乡秀才、洞经艺人和廷佐读私塾五年,白天读书,晚上学唱洞经音乐(工尺谱)。由于和廷佐只会唱谱及敲板眼,不会演奏管弦乐器,只好到大研镇去听洞经会演奏,暗中自学吹笛、拉琴,学会后加入拉市乡南尧村洞经会。后曾被邀请到白沙乡、拉市乡海南村传教洞经音乐。年二十岁时到石鼓竹园村上门,并传教洞经音乐及谈演礼仪。现为石鼓古乐队顾问、指导。赵先生不但是吹、拉、弹、唱的多面手,而且能自制二簧、胡琴、三弦、竹笛、琵琶、波伯、木鱼等多种乐器。赵先生曾从事过多种职业,精通各种手艺。如:铜匠、木匠、泥水匠、兽医、中医、竹篾编扎等。其老家拉市坝曾有《白沙细乐》乐队,因幼时经常接触,至今仍能演奏一、二曲。张麟汉男,纳西族,丽江白沙乡人,道士,早期大具老本村洞经会会员(已故)。先辈系明朝时从南京迁来。原住白沙街,后迁往大具老本村。原是白沙有名的铜匠,打制的铜锁在白沙、大具一带很出名。民国年间他自己设计、打制了一把猴型铜锁,由于弹簧的作用,开锁时猴子会往上跳,形象风趣可爱。此锁曾送到省城昆明展览。当时的省长唐继尧看后十分赞赏,颁发了镜框奖状一张,以示嘉奖。据说此奖状由其弟张霄汉保存着。过去大具洞经会使用的一对铜笛,便是他亲自设计制作的,笛身由两截组合而成,能调节音高,音色明亮、柔和(现已失)。张先生亦是编扎龙、凤、麒麟、狮、象、鹿、马的著名艺人。木灿文男,纳西族,丽江县拉市乡海南村人,年生。十五岁学习演奏洞经音乐。幼时曾到长水村“释门班”学艺,至今会唱佛曲《善知识》。现为拉市乡海南古乐队的顾问、骨干,不但吹拉弹唱样样会,亦是编扎、绘制麟、凤、鹤、鹿、马、牦牛等的著名艺人。一九八〇年根据自己背唱的洞经音乐,抄录成工尺谱一本。王良男,汉族,丽江县鲁甸乡人,年生。祖籍南京应天府,明时迁居鹤庆,自先祖王云龙迁居鲁甸至今已有十代。民国十六年(公元年)十六岁时、从师大理木马邑艺人杨锡珍,学习谈演洞经,能操笛子、三弦、二胡诸器。和诚兴男,纳西族,年生,农民,丽江县金山乡开元村人。自幼丧父,上辈无乐手,至十七、八岁始学洞经音乐,但从未投师。年轻时与本村相邻的开文上村组建洞经会,请来大研洞经会的和毅庵传教洞经音乐,曾被该村邀约,但因家中缺乏劳力,未能入愿。后与大研洞经会周耀侯等乐师为友,每当年节进城赶街、走亲访友,便到周家习乐。周等乐友下乡钓鱼,又来村中演奏玩乐。每学会并记熟一曲,往往要反复多次,花很长时间。该村有乐手数人,组成音乐会,不谈演洞经,仅在村民办丧事时被请去谈《孝经》,演唱(奏)曲目多为经腔《十供养》《吉祥》等。现为金山古乐队多面手,不但乐队所使用的各种吹、拉、弹、击乐器均能熟练地演奏,且会制作速古笃、波伯、二胡等多种乐器。和惠涵男,纳西族,丽江县白沙乡新都村人,年生,农民。祖父为清代秀才,一生从教,亦是白沙洞经会演奏胡琴的乐手。父亲亦是琵琶演奏者。自幼跟祖父、父亲学习洞经音乐,19岁加入洞经会,能演奏笛子、二胡、琵琶、速古笃、波伯、云锣、铙、钹等多种乐器,并能自制胡琴、二簧、琵琶、速古笃、波伯各种乐器。自制的速古笃,其弦轴分列两边,左右各二,形制与传统速古笃有异。

和先生是年白沙古乐队恢复演奏活动的组织者。

十三、附录(一)参考文献目录1、《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正、副卷。丽江县图书馆、博物馆及和毅庵藏本)。2、《民族音乐》年第2期(云南省民族音乐工作室编)载《洞经音乐调查记》(云南省宋词乐调调查组)。3、《玉龙旧话新编》赵银棠作,云南人民出版社年8月版。4.《纳西族诗选》赵银棠辑注,云南民族出版社年10月版。5、《丽江志苑》年3期载《黄山公园》丽江县志办公室编。6、《光绪丽江府志稿》。(二)有关文献摘引关帝庙。旧志在府城南门外,通判樊经、教授杨颁俊建。康熙五十二年士府木兴重修。乾隆七年知府管学宣增修,大门、对楼规模较前壮丽。云南通志;嘉庆十七年贡生牛育麟重修。道光十五年移建城内,咸丰间毁于兵燹,同治十年十月,知府屈绍培重修。文昌宫。旧志:在城西门内,知府杨馝建,知府靳治岐重修。道光辛卯迁建黄山上,被贼毁。光绪三年冬月,知府许其翔重建。大殿、左右殿、殿西厢过厅耳房郡民公修。(《丽江光绪府志稿》卷四、典杞)。民国二十三年(公元年),署理丽江县长何文选呈报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的《呈请奖叙事》一文中有如下叙述:“去年重阳,开第一次菊花会,征集尤多,官民同乐者三日,远近来观者万人。加以弹丝吹竹,鼓瑟弄簧,五音入妙,万众无声,胡拨(即速古笃)音调,尤为高古。盖胡拨一物,本元世祖忽必烈跨囊渡江时流传在丽江之古乐,乐谱中称为失传,不意滇之丽江,能弹者尚不乏人,故于赛花后,继以胡拨一曲,和以琵琶、洞箫诸雅乐,游客之兴,愈觉遄飞,内外秩序因而肃然不哗……。”(见《丽江志苑》一九八八年三期《黄山公园》一文。洞经会永保平安序尝考梓潼神显于晋,盛于唐宋。有谓上帝命神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元延佑初封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帝君。时科目取士,士大夫同谓科目之柄文昌司之,天下学校皆立文昌祠。逮清建宫升祀,祀典与孔庙同矣。吾丽先进,取帝君所修持洞经,集洞经会而谈演之。一时士类清流礼仪整肃,音乐铿锵,彬彬然盛矣乎。即将集会诸人名书而胪列之。署册面曰:永保平安,希帝君之佑也,溯其集会所始无可悉。惟清嘉庆丙寅(公元年)先辈重加整理,虔办四季会,道咸间遭回乱,会中礼器多散失,及同治乱平,全仗先达诸公维持复兴,仍完成之。又兼办武经会,会友较前为盛焉,而名册年久残阙,兹拟新制而委庚吉为序文,以弁册首,爱掇颠末以应之。前清赐进士出身兵部主事即补直隶州改授四川乐至县知县和庚吉谨叙。(三)轶闻趣事“神仙”赠琵琶清同治三年(公元年),丽江举办“甲子盛会”。各街道都在路边搭棚赏花、谈经奏乐。有一乡下农民,身背琵琶一把,进城赶会。洞经会的人见此琵琶形状美观,制作精细,便问道:“此琵琶愿卖不?”答日:“愿卖。”后以八百文铜钱为价成交。卖主见洞经会在花棚内谈经奏乐,神情恭敬虔诚,便说:“你们办会谈经要奏乐作好事,我愿入会。”接着便在会上吃了素餐,同时将卖琵琶的八百文铜全数捐赠给洞经会。后辈人传说:这是“神仙”下凡赠琵琶。木土通判马背习乐丽江末代土通判木标,曾担任大研洞经会会长。他喜爱音乐,但又不会奏乐,觉得与“会长”身份不相称。决心学习演奏一两种管、弦乐器,但学了多时仍未学会,后改学敲击云锣及摇铜铃。那年,木土通判带领随从,亲赴永胜收租。他不乘滑竿不坐轿,一路骑马而行。木土通判稳坐马背,将手中拂尘当击棍,轻闭双眼,聚精会神地练习击云锣的技艺。路上百姓见木土通判到来,便急忙下跪叩头。木土通判只顾专注练乐,对百姓叩拜之举毫无所知,随行们暗自发笑,百姓在背后窃窃私语,误认为木士通判的神经出了问题。经过坚持不懈的苦练,终于学会了敲击云锣、掌铃的技术,但不能掌准节拍、指挥乐队,只能跟随乐队演奏。听话耳聋听乐耳聪民国年间,丽江五台乡有个农民叫李廷钧,其家清贫苦寒,本人又患有耳聋、口吃、眨巴眼等多种疾病。为求生计,拜师大研镇李耀斗,学习皮毛加工手艺。李廷钧酷爱音乐,但无学习机会。好在师傅家住北门坡关圣庙附近。每当关圣庙内谈演武经,他便瞒着师傅悄悄去偷听。因时常误了学艺而屡遭师傅责骂。此时便只好撒谎应付。一天,师傅叫廷钧到绿柳村去放田水,时逢该村周铎老板家做寿谈经。廷钧听到优雅动情的乐声,竟忘了放水,蹲在周家外墙脚下听乐,从傍晚蹲到夜半乐止。回到师傅家后,又睡在床上一曲曲地默默背唱竹笛的旋律。经过长期刻苦自学,廷钧竟成了洞经会里远近闻名的演奏竹笛、琵琶的高手。全部洞经乐曲中,除《到秋来》《柳摇金》两首曾请和毅庵生生用工尺谱传教外,其余二十多首乐曲全是末经乐师传教而自己悄悄地听会、记熟的。说来也怪,因他患有耳疾,听觉不灵,与他对面讲话须大声吼叫才能听见。但如果某地演奏音乐,他却能在很远的地方听得一清二楚。谈演洞经时,乐队中如有人调音不准,他就能即刻辨认出来。也许,这是音乐的神奇功能及他对音乐的特殊敏感。金山乡东园村的洞经乐队便是他亲自传教的。渔东赏乐鸡鸣方休民国年间,五台乡有个和冠群,出身富豪之家,很想学习洞经音乐,但当地无高明乐手传授,想请洞经会来家谈经,又无正当名目。便常以组织“渔东”为名(即邀约朋友钓鱼吃东道)每年农闲季节将大研洞经会部分乐手请到家中,白天钓鱼、打牌,晚上演奏音乐,每晚要做两顿消夜款待乐工,常常奏至鸡鸣方歇。每次“渔东”少则三五天,多则七八天。如此数年,和冠群终学成吹笛高手。“药”“乐”养生民国年间,丽江新义街中医萧万华、同街洞经会善长江纯(字玉川)两人,虽年逾古稀,仍童颜鹤发、耳聪目明、神清体健。一天,两人在一起谈论养生之道萧说:“玉川,我之所以寿而康,是因得到‘医药’的调治。”江说:“我则是得到了‘音乐’的保养。”两人相互称是。(以上均由和毅庵讲述)和毅庵车文龙摄杨曾烈,丽江著名的民族音乐专家,波伯制作传承人。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会员。著有《丽江民族音乐乐器集》,曾作为纳西古乐队成员远赴美国、英国、日本、香港等地演出,曾在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举办讲座和展演。执行主编和志菊责任编辑石刘栋杨杰宏文章来源古城区政协编《丽江文史资料全集》(三)音频来源丽江市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纳西族民间音乐之丽江洞经音乐全记录》图片来源网络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taizx.com/wtxfc/92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