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常学强
1与五台结缘,源于与铭铭的相识。铭铭本不叫铭铭,因为她喜欢这两个字,我们便这样称呼她。她是土生土长的五台彝家人,踩着五台山祖祖辈辈留下的脚迹窝,唱着彝家人代代相传的山歌。铭铭欢快的像林中山雀,活跃了整个校园。铭铭的山歌跃进我心窝,我的心儿飞进五台山窝窝。五台,一个神奇的名字,一个神奇的地方,一个让我无限向往的地方。在铭铭的山歌里,我有了太多的期盼,太多的等待。终于,在年冬天,铭铭家要杀年猪,邀请我们去品尝彝家的大碗酒、大块肉。我欣然同往,还带上10来斤自家的糯米。本来是想多带一些的,但铭铭一而再再而三的叮嘱:“一定不能超过10斤,要爬大坡,我们拿不动。”我只好作罢,但心里有点不信邪,总想着多带点有面子。再说了,两个人多带几斤能有多大问题。
想归想,终归也没有多带。两人把糯米捆在自行车上,骑着到了先锋阳落村,寄存好,背上糯米就顺着老尖山山路盘旋而上。我们一边走一边聊,铭铭告诉我:五台山东与楚雄州南华接壤,北与祥云相连,是弥渡县苴力镇东南边境的彝族聚居地。它因山势雄奇,峰峦层叠,前看有五台,后看有五台而得名。五台山海拔米,属典型的卡斯特地貌,境内分布着72个落水洞,传说其中一个落水洞直通德苴花鱼洞。曾有五台山牧羊人怀孕的母羊误入,不久后带着羊羔从花鱼洞走出。
铭铭还讲了许多五台山的事情:弥渡最大的古建筑群五台大寺,东山彝族婚俗,二月十五和立秋打歌会……渐渐地,铭铭说得越来越少,我们走得越来越慢,山路也似乎越来越陡,袋子里的糯米也越来越沉,两人交换糯米袋子也越来越勤。后来,我们互相看看满脸汗水的对方,心照不宣的坐下休息。
摄影杨姝
此时,坐下歇息已经算是最奢侈的享受了,灌了铅的腿脚停止了疲惫的步伐,疲惫的身躯沐浴着凉爽的山风。多想就在这松软的松毛地上美美的睡一觉。可看看越来越西坠的太阳,铭铭和我又相互鼓励着迈开前进的脚步。
太阳收起了最后一抹亮光,月亮露出一弯温柔,路旁的树丛、草丛里时不时传出嘻嘻索索的声音,那是风儿、虫儿怕我们走得太寂寞吧!
忽然,一阵叮咚叮咚的铃声划进夜空,伴着铃声的还有说话声、脚步声。我们循声望去,隐隐约约看见了人影。原来是铭铭的父母牵着一头大骡子来接铭铭。他们把我们扶到骡子背上,我们就舒舒服服的骑着骡子。这是我平生第一次骑骡子,也是唯一一次。
后来才知道,骡子是铭铭家唯一的交通工具,也是五台人家惯用的交通工具。家里的特产、集市上的肥料等,都是靠骡子驮进驮出。
到了铭铭家,她父母就忙着烧水做饭。刚吃完饭,又端过一盆热气腾腾的水,我毫不客气的洗脸洗脚,也毫不客气地把水倒出去。我洗完,铭铭也打水洗脚脸,可盆里的水只有我的一半,洗完后倒进一口塑料缸,说是可以喂牲畜,也可以浇浇菜。
第二天,我就目睹了很多我不可思议的事情:铭铭一家洗脸都共用一盆洗脸水,而且水少得刚能淹没毛巾。村里每家屋檐下都悬吊着竹槽,等下雨时就把水渡进水窖储存备用。如果雨水稀少的年份,饮用水都成问题。铭铭他们村子,只有村下面的小箐里有一口小小的水井,水井旁摆满香烛纸钱和糕点果品,井底铺满硬币。每一个经过小井的人,都要双手合十,虔诚膜拜。
整个村子都是土木结构的民房,好几家的房屋墙壁、瓦顶脱落,年久失修的样子。路边一家,屋顶倒塌了一角,露出橼木和柱子摇摇欲坠,好像风雨再大点,马上就会倒塌,看去十分危险。
村里村外是坑坑洼洼的土路,路上只有人和牛羊等牲畜,偶尔遇到一辆手扶拖拉机,那和买彩票中奖是一样的几率。铭铭的父亲还说起,村里八九十岁的老人,有的一辈子没走出五台山,有的看见拖拉机竟激动放声大哭。听着他们讲述,放眼看着连绵的山和干渴的红土地,曾经听着山歌而产生的向往荡然无存,有的只是山高路远、干旱缺水、贫穷落后的沉重。(未完)
编辑吴冬梅审核李贵坚
签发李杰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