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三公”的大力神——伊馛
前些天写过一篇关于北魏名臣古弼的文章,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位从广灵走出去的优秀人物。其实除古弼外,北魏王朝还有一位广灵籍的名臣,伊馛(音搏bó),广灵县志上记载为伊馥,这估计是后人翻印县志时搞错了,因为“馛”这个字很生僻,出错也可以理解。
伊馛和古弼这二人可以说是北魏王朝中的“广灵双璧”。伊馛的故事没有古弼那样富有传奇性,但有几点是古弼没法比的。
第一、善终。古代为官很难善终,要么杀头,要么被贬,甚至卷入政治斗争成为牺牲品,这些都是大概率的事。而我们这位广灵老乡伊馛的命很好,一路走来顺风顺水,我估计这应该缘于他的性格,在行事上,他要比古弼低调很多,起码不会当着皇帝的面揍大臣。再者,他从不轻易发言,偶尔发上一次见解还很精准,令人印象深刻。
第二、位极人臣,伊馛做到了司空,位列三公,这在古代就算最高位了,而且他的封爵是河南公,比侯爵还高一级,古弼也做过司徒和建新郡公。从等级上来说,伊馛和古弼倒是不相上下。在广灵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记载上,此二人应该是官位最高,名声最显,但似乎被我们遗忘得差不多了。
第三、荫及子孙。在惜字如金的史书上,倒是不厌其烦地记载了伊馛以后的三四代子孙,都身居高位,而且一直说到了从孙子。这是伊馛为官给子孙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古弼在这方面就没法比了,自己被杀,子孙史书上没有交待,是被夷三族、还是被贬为庶民,不得而知,但封荫肯定是不可能了。这方面二人差距很大。
伊馛的故事虽然不太曲折传奇,但也有相当多的素材可以挖掘,下面让我们拔开历史的重重迷雾,领略一下司空伊馛的精彩人生。
颇有来头的“大力神”
伊馛也是正宗的鲜卑人,他本姓伊娄氏,字珝。他的出身有皇家的血统,追溯起来,他是北魏追尊的第十三位始祖献皇帝拓跋邻六弟的后代。伊馛年少时勇猛刚健,善于骑马射箭,而且伊馛力大无比,是天生的“大力神”。他能毫不费力地拖着一头牛倒着走,他跑起步来也是飞人速度,能赶上狂奔的烈马,简直是天神下凡。伊馛识字不多,打打杀杀是一把好手,但搞文字工作估计就不太行了,但你可能想像不到,伊馛同志第一份工作竟然是侍郎,公元年,伊馛被提拔担任侍郎一职,北魏的侍郎基本职能就是上传下达,搞好文件的接收发送。这相当于现在大学生一毕业就进入中央办公厅工作,这得需要多大的能力才能办的到?所以说这个年轻人的背景绝对不是那么简单。
要说伊馛是因为沾了皇家血统的光才得到这个职位,还真不是这么回事,要知道,他和那位献皇帝的六弟,那是二百多年前的亲戚。就像刘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吾乃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无语,一个卖草鞋的,天天说这有用吗。伊馛能谋上这份差事很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是代人。代人就是当时指包括广灵人在内的周边县区的一部分人,代人在北魏的地位就相当于阎锡山执政山西时五台人的地位一样。这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史实:当时以广灵、蔚县、阳高一带为核心区域的代地,正是北魏王朝的龙兴之地,正如汉光武起南阳,朱元璋起淮西,关于这件事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需要撰文另述,可不要小瞧广灵,它还真有辉煌的过去。总之,伊馛能一步进入中央,绝对是沾了他父辈是代人的光。准确地说,伊馛应该是祖籍广灵,他祖辈父辈应该是鲜卑诸部迁到广灵定居的。北魏于公元年定都大同,正是伊馛刚出生前后,很有可能他童年是在广灵度过的。
侍郎这个职务,“秩轻而职显权重,升迁颇速。”果然没几年,伊馛就转任三郎,赐封汾阳子的爵位,加任振威将军。有人铺路,人生走下来就顺畅多了。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如果按照现在考核公务员的标准来考核伊馛同志的话,在德能勤绩这四个方面,伊馛同志都表现得非常出色。
先说德,伊馛有三个非常出色的品质,忠诚、谨慎、廉洁。忠诚就是忠心耿耿,因为这个,太武帝拓跋焘非常喜欢他,拓跋焘也是喜欢干实事的人,因此,他让伊馛担任了殿中尚书这个职位,相当于现在的中央警卫局的警卫长,这个岗位负责皇帝的安全和宫廷守卫工作,非常重要,伊馛在岗位上尽职尽责,受到了拓跋焘的肯定。伊馛因为自己知识水平所限,养成了行事谨慎的风格,对朝廷的事不轻易发言表态,清代宰相张廷玉有句名言“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估计伊馛深谙这一从政密诀,因此终其一生,做官有惊无险,做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这需要非常高的政治智慧。而且他也能找到合适的借口:皇上,我不大识字……不表态,就不会卷入朝中的是是非非,这是非常高明的自我保护手段。伊馛做官也很清廉,公元年正月二十七日,也就是古弼被杀二年后,伊馛担任司空之职,位列三公之一。伊馛成为三公后,仍然能做到清廉简约、自守节操,在社会上口碑很好,这也是他能够全身而退的一个重要原因。
再说能,伊馛虽然不轻易的说话,但他有一次发言却非常精彩,受到了拓跋焘的高度肯定,因为这次发言说到了点子上了,这事也在古弼的故事里出现过。公元年,太武帝拓跋焘准备讨伐北凉,朝中参议此事的大臣都以凉州无水草,无法供给军用为由,劝谏拓跋焘放弃这个想法,只有司徒崔浩劝拓跋焘下决心行动。散朝之后,伊馛私下对拓跋焘悄悄地说:“凉州如果真的没有水草,他们怎么能在那里建立政权呢?参议的人当中阻止此事的意见不可采用,您应该听从崔浩的意见。”拓跋焘同意他的说法。同年九月,魏军灭亡北凉,拓跋焘在北凉都城姑臧举行盛大的宴会,他在宴会上对群臣说:“崔浩足智多谋,我对此已经不再感到新奇。伊馛一介武夫,不识几个字,他的见识竟能与崔浩相同,实在是令人惊奇。”拓跋焘接着回头对崔浩说:“伊馛有这样的智力,终究会到达公相的地位。”崔浩说:“一个人何必读完书,然后才做学问呢。卫青、霍去病也不曾读书,也能够建立功勋,名垂青史啊。”拓跋焘笑着说:“哥同意你的看法。”
再说勤绩。伊馛一生换过不少工作岗位,但每个岗位都干得很出色。既干过侍郎一类的秘书工作,也干过殿中尚书这种警卫工作,还带兵打过仗,也当过地方一把手。他干一行爱一行,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因为天生神力,他曾经跟随太武帝行军瓜步,屡立战功,最后被封为镇军将军。他在担任地方一把手东雍州刺史期间,大力推行恩德教化,工作也受到了老百姓的肯定,他走之后,老百姓也是非常的怀念他。
终其一生,伊馛在工作上没出过什么纰漏,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古弼还因为醉酒误了好几回事,从这点上来说,伊馛要胜于古弼。
善做善成,善始善终
伊馛能够善始善终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做什么事都留有余地,不会做得太满。清代的名臣曾国藩就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求缺斋”。因为他明白,任何事情不能追求圆满,有一点欠缺,才有持续改善的空间,才有不竭的人生动力。大成若缺的哲学思想,蕴含着我国先哲的人生大智慧,我想,伊馛就是具备这种智慧的官员。
公元年,太武帝拓跋焘打算任命伊馛为尚书,封郡公。伊馛辞让说:“尚书职务繁忙重要,公爵地位崇高,不是象我这样的年少愚鲁的臣属所能胜任,请求陛下量才适用,还是找个适合我的职位吧。”太武帝问他想担任什么职位?伊馛回答说:“中书省、秘书省中的官员大多是文士,如果承蒙赏赐的话,请允许我参加他们的行列。”太武帝认为他非常贤明,就任命他为中护将军、秘书监。面对皇帝许下的高位,伊馛头脑非常清醒,他明白,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能强求,德不配位只会带来祸事,他委婉地拒绝了皇帝的好意,而选择了一个较低的职位,明白了进退之道,他的人生之路也就走得更加的稳健。
和古弼一样,伊馛也是四朝元老,但古弼的生命在公元年就划上了句号,而伊馛却和新皇帝的关系处得非常不错,新皇帝拓拔浚上台后,他几乎是一年一升,一直到生命的终点。
公元年,伊馛调任征北大将军、都曹尚书,加任侍中之职,进封爵位为河南公。
公元年,伊馛任司空,位列三公之一。
公元年,伊馛兼任太子太保。
公元年,伊馛与司徒陆丽等人共同治理尚书省之事。
公元年正月十七日,伊馛去世,他儿子伊兰继承了河南公爵位。
做为一名封建官员,能够生封公相,福泽子孙,伊馛可以说有着完美的人生。他的人生智慧,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史书上对伊馛也不无溢美之词,魏书评价:“伊馛以勇力见擢,而能赞伐姑臧之策,请参中秘之官,世祖嘉之于前,良有以也。”《北史》上也说:“娥清、伊珝俱以材力见用,而珝以谋猷取异,其殆优乎。”
伊馛,北魏的大力神,广灵人的骄傲!
年7月31日
作者简介
刘众一,男,年生,山西省广灵县人,行政工作者,喜钻研文史。作品散见于《九洲诗文》《壶泉文艺》《大同晚报》等报刊杂志。作品以诗、词、文学评论为主。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进入广灵求职招聘/房产/拼车/生活服务/征婚信息自助发布平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