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人
赵克明,山西省武乡县人,年生。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年调入山西日报社,先后任编辑、记者站长、部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等职务。年当选为中共山西省第五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年当选为山西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
地点
山西日报社住宅小区
时间
年12月26日
▲赵克明回忆山西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四川先后推行了包产到户,农民肚子开始饱了,腰包开始鼓了。当时有一个顺口溜,叫“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为了打破大锅饭,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山西日报》一如既往,做好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面对反对、疑惑、批评的声音,报道采取了逐步推进的办法,结合典型事例宣传,不惜篇幅,深入报道,连续讨论。年,全省农村思路打开,12.6万个核算单位,基本上建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关系的调整基本完成,全省农村开启了生机勃勃的新局面。
搞副业买彩电的长治农民成了先进典型
年前的山西农村,农民集体劳动,农村生产力水平不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起步。
▲年10月《山西日报》关于郭运林的事迹的报道和评论
“不冲破旧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定就贯彻不下去,《山西日报》作为党报,更不能禁声沉默。”赵克明说。年10月8日,《山西日报》发表了消息,长治县林移村郭运林,搞家庭副业,养兔养猪,赚了三千元,要买彩色电视机。现在看来,不算什么,当时却是轰动一时。有人批评他在搞资本主义。《山西日报》配发了《向郭运林学习》的评论。这一炮打出去,有支持有反对。赵克明说:“郭运林是一个普通社员,他在不影响集体生产的情况下搞副业,赚了钱,符合国家需要和市场需要,这就是值得大家学习的事。”
▲90年代赵克明(左1)回访郭运林(左2)
紧接着,《山西日报》报道了五台县农民王六养了8头牛的事迹。当时有人认定,一家最多只能养一头牛,多了就是搞资本主义。“既然有阻力,我们就来讨论,报社就开展了《王六养8头牛对不对》的大讨论。”赵克明说,讨论很热烈,几个月中,寄到报社的各种表达看法的信件如雪片一般。“我们把很多来信内容登在报纸上,供大家评论。最后,大部分人支持王六的做法。”
为了更深入地解放思想,报纸大量、集中报道各地致富典型。“报道都是以整版的形式发,就是为了打消人们心头的顾虑。”农村的一潭死水也开始活了起来。农民开始搞副业、开小块地,有的地方有了自留地、自由人。农村集市也开了,农民多余的东西,能上集市去买卖。
凤阳考察归来连发5篇报道
思想的解放,最终要落实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当时,赵克明参加了全国记者协会组织的报道组,来到安徽省凤阳县,采访了那里推行家庭联产承包的情况和经验。“去的时候正值冬天,看到当地农民捧着秋粮喜滋滋的笑容,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自己在这里看到的描述出来。”
赵克明回到山西后,在《山西日报》连续发表了5篇报道,这些文章没有过多的介绍具体政策,也没大力宣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果,而是将自己的所见用平实真诚的语言娓娓道来。赵克明说,“我就是想表达,在山西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每个人都负起责任才好。凤阳县证明了这个方法不论在先进生产队,还是落后生产队都行。发展乡镇企业,联合办厂招聘厂长,这些都是可以在山西推行的。”
除了去凤阳采访,赵克明还下乡调研,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一路上,他将领导干部的讲话、农民们反映的问题都记在手抄本上,小小的本子写得密密麻麻。适合在报纸上发表的,他都安排在《山西日报》上发表。“我自己则把调查研究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小块文章,也在报纸上发表,这样可以让群众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状况。”
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普及,到年,全省12.6万个核算单位,基本上都建立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其中实行包干到户的,占70%,专业承包、包产到户、联产到劳、联产到组和定额计酬的占30%。农村的生产关系的调整基本完成。
40多篇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