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中国露营白鹤山下

作者:石瑞超

在中国称江口的地方很多,有的是县名,有的是镇名,如陕西的江口,浙江的江口,湖南雪峰山下的江口等。11月23日,我们要去的江口,是贵州省铜仁市的江口县。上一周,铜仁的驴友传文告诉我,江口县的白鹤山值得一玩,在太平镇境内,是一处当地百姓中小有名气的山峰。

古语有曰:天下有山,半在贵州。贵州位于云贵高原,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米左右。

贵州地貌上可以概括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5%的面积为山地和丘陵,是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作为发展支撑的省份。由于山地居多,耕地较少,所以,贵州又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境内山脉众多,重峦叠峰,绵延纵横,是山的王国。

佛教中有一个概念,叫梵天净土。既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信仰,也意为一个非常重要、非常神圣的地方。意义上,代表了人们对解脱的追求,即脱离痛苦和烦恼。其来历可以追溯至佛教的始祖释迦牟尼佛。传说,佛祖在讲经时就曾经提到过梵天净土,是为梵天净土的最早来源。

现实生活中的梵天净土,人们一般是指云贵高原与湘、渝、鄂交界的黔东北边缘铜仁市江口、印江、松桃三县的梵净山。

梵净山古老山体距今已有10~14亿年的历史,地势山峦起伏,奇石异境,原始植被,古树参天,云峥雾绕,主峰海拔米,是贵州的第一山,也是武陵山脉的主峰。前些年,我曾慕名徒步上、下梵净山,不同地段,不同气象,景观别致,风景宜人。

中国佛教有五大道场,背依五大名山。即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普贤菩萨的道场峨眉山、地藏菩萨的道场九华山、观音菩萨的道场普陀山,其中,弥勒菩萨的道场就在梵净山。历史上,梵净山数百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布满寺庙,以明朝为盛,仅梵净山山麓就有“四十八庵”。四条上山的主路各有一朝廷封赐的皇庵,东有天马寺,南有坝梅寺,西有护国寺,北有天庆寺,统称“四大皇庵”。年,万历皇帝诏令建的古碑上称梵净山为“众名岳之宗”。

山灵神明,梵净山现已是中国的五A级旅游景区、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中国十大避暑名山,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旅客慕名朝拜者众。

进出梵净山,主要是从江口县境进入,江口县因此于年被国家旅游局公布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江口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东邻铜仁市,南接黔东南州岑巩县,西与石阡县、印江县接壤,北抵松桃苗族自治县。

太平镇是江口县的下辖镇,地处该县的西北部,当地居民以土家族、苗族为主,距梵净山东大门约3公里。从高德地图导航,我们的出发地花垣县城距目的地太平镇全程约公里,杭瑞公路过去,约两个半小时左右。

冬至后的云贵高原十分妖艳美丽,一路过去,山峦森林之中的树叶红、黄交替,一簇簇,一片片,满坡满岭,层林尽染,随着山势起伏,层次分明,颜色鲜艳,构成了一幅幅浓墨山水和人间仙境画面,惊艳了人们的眼球,也驱散了人们长途旅行的倦意。

车过铜仁市,华灯初上,城市公路上的车水马龙灯光闪烁,也才是下午5点半左右,天渐渐地黑暗了下来。

江口县城离铜仁市区约20来分钟的车程,再前行10分钟左右,导航提示,“靠右往梵净山东收费站方向驶出高速”。出口不远就是导航的太平镇终点,赶到时,外面什么也看不见了。经向当地居民询问,得知下驶不远有一大型广场,也有草坪,常有一些户外人在那里露营。

广场约有十余亩面积,卫生设施一应俱全,路灯明亮,偶有一、两拨人在场内休闲散步,非常空旷宁静。隔着公路,对面是座宾馆,里面灯火辉煌。宾馆周围是座小公园,有庭院走廊,有楼台塑像,树木、草坪、石板路装点恰到好处,也是处理想的露营胜地。路遇一位毕节市的帅哥,他是宾馆服务人员,他告诉我,宾馆属于五星级,是整个铜仁市最高级的宾馆,接待过许多政要名人,因靠近梵净山东大门,旺季房源很紧俏,房价一晚8佰元至3千多元不等。

他还热情地介绍,宾馆后面的河流发源于梵净山,叫太平河,这条河流经江口县的好多乡镇,在县城汇成锦江,是长江上游沅江水系的主要支流。当他知道我们是玩户外的后,饶有兴致地说,对面的白鹤山值得一玩,他就经常一个人爬上去过。当我让他看山顶一对如白鹤的山体照片咨询他时,他却又一脸茫然,不知所云。看来,他并没有进入深山之中,只在山外走过,当地人也没有刻意向他介绍过白鹤山,所以,他并不知晓整个白鹤山的风景。这大概是源于梵净山就在附近,无山能及,白鹤山这类一众小景算不了什么,让人觉得不值一提而埋没于芸芸众生之中。

大平镇在一条宽阔的大峡谷之中,空旷辽阔,空气湿度适中。应该是水质不错,镇上有农夫山泉矿泉水的一个加工厂,镇治建没也具有一定规模,人口有2万多人,与我们湘西的一些乡镇比,算是个大乡镇了。

那一晚,我们每一个人都睡得很沉、很香、很舒服,以至于第二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大家彼此之间分享安睡的心得,都感觉这里的综合环境好,适含露营养生。经与一位工作人员交流,他说,贵州基本都是这样,哪怕是夏天,早、晚气温都很适中,不炎不热,最适宜避暑。所以,每年夏季是这边的旅游旺季,游客就是冲着凉爽而来的。

一个半小时的爬山,先是陡坡,然后又沿着一条古官道而上,上到白鹤山台地上,首先印入眼帘的是四、五栋依山而建的木房子,宁静地掩映在群山和树木环抱之下。寨前的田土大都荒废,茅草丛生,草花似芦苇荡一般连片生长,形成别致的山野风景。

我进入村寨时,正好遇见一位在山上搬木料的吴姓村民,他说,他是上面白鹤山村的人,这个村叫笋子村,几户人家都姓杨,是土家族人,十多年前都搬到太平镇上去了。

与笋子村一样,白鹤山村清一色的破旧木房子,从偶尔还透出有点生机的房屋环境来看,人气稍比笋子村强一些,看得出有人居住,也有一些耕种。进入村口,路遇一位近70岁的老年人,他是从山下上来种油菜的,姓吴。

走进宁静山村,只见村子四周群山簇拥,一座座山坡丰满,梯次般地连绵起伏,气势恢宏。寨子鸡犬不闻,一些吊脚楼或堂屋里挂满了一串串玉米,虽显着丰收的殷实,主人却不知何处去了。透过布满尘埃鲜有人住过的痕迹,估摸即便是有人来住过的房子,一年也难得有人住上一、两晚。许多房子甚至直接就不住人了,不问不管,何由房屋垮塌。在快走出村口时,又遇见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他是今天特意上山来看牛的,估计这些牛都是散养,他不必天天看守,只是隔三差五回来看看。或许,等这一批还有乡愁的老人们走了之后,这里就真的成无人区了。

寨子有20多户人家,过去人口近百,都是姓吴,搬出去也有十多年历史了。岁月的摧残把这个无人村毁灭得十分萧条,一些房子不是屋顶垮塌,就是板壁倾倒,破旧与荒凉,让人走进去都感到害怕,仿佛里面会有怪物或狐兽。虽然寨上吴姓全是苗族人,却一句苗语也不会,只隐隐约约知道是从“江西”过来的。从苗族迁徙史和族源来说,也许他们是从湘西那一带迁移而来的,只是不知道有“湘西”这个地方,“湘”和“江”语音相近,一代代传下来,或许就产生了误读和误会。

白鹤山因山顶有两座如白鹤一样的独峰相互对望而得名。老人厚道而热情,担心我们找不到路,还特意把我们带到山边,指点肉眼能见的两座独峰和悬崖峭壁下路的方向,他说,从田坎边的小路走上去,穿到密林里就是宽大的山路了,绕到山后,往右从悬崖下走去不远,就能到达山顶那对白鹤山边。他还比划着山脉,说这是处龙脉,从下连绵到山顶,从古自今,村里就传说山顶的那对白鹤是龙头,而村子正前方,就有古寺庙,原先还有五座塔,文革中被破坏了三座,现竹林之中还有两座。

因为白鹤山那两座独峰又形如古时的轿子,当地人又称白鹤山为轿子山。听他一解说,再看那对实物,确实活灵活现,细看山如白鹤,朦胧地看,就是顶轿子。据他介绍,村里自古就出许多读书人,皆是源于这座山。从风水的角度看,这里确实是处宝地。从笋子村一路过来有近百亩田地,四周高山密林,一座座如塔一样的山峰环绕山村,每座山要么是悬壁,要么就是很陡的大山坡,除了来的方向有路,其他地方都没有路。村庄座落在这里,风吹不扰,雨大不涝,寨后一股水从山涧而来,在谷底汇成一条小小溪流穿寨而过,环境确实适合那些希望男耕女织,过神仙般世外桃源生活的人。

吴老伯的话一点也不假,密不透风的山林里确实让人看不到哪里有路。可沿着他指点的方向,进入山林四、五米后,就是很宽的山路了,约1米左右的路坯。山路不是在竹林里走,就是往树林里穿,可能是走的人多了,这条路迹明显的山路并不显得荒芜,感觉比进寨子里一家一户的那些路都要新鲜和熟络一些。

行走半小时左右,就来到一处绝壁下边,虽然山路还向前延伸着,直觉告诉我,白鹤山的那对白鹤应该是在右手绝壁的前方,也与吴老伯指点的路道一致。

沿着有人爬过的痕迹,依靠杂木树攀上10米左右高的坎,我就横着沿绝壁底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探索,几分钟,透过稀疏的树枝,绝璧之上一座独峰就霍然眼前。

“快跟上来,到了!”

我一边激动地招呼大家,一边一个人向着前方快速奔了过去。

走过绝壁,山体突然变成了断层,一条宽约1米、长约20米的山脊凌空于悬崖之上,左边是绝壁深渊,右边半是悬岩半是陡坡,一棵大松树横亘在人的眼前,大树前方就是两座不很厚实的独峰,独峰左边连着下面的绝壁,右边如塔身一样,耸立在山之巅上,峰顶各有一个如白鹤头一样的石嘴,彼此伸着长长的脖子深情对望着……

那棵大松树很是特别,居然在没有什么土的山脊上长的挺拔高大。大概是去年干旱厉害,树子已经枯死,茂盛的干树枝张扬着雄姿,仿佛是在提示人们它过去曾经的雄伟,让人感慨与缅怀。

那两座独立山峰如同一对雄雌白鹤,前大后小,除了与下面绝壁连成一堵墙的那面山体成块状硬实点外,人经过的那面山体岩石有些松弛,倒像一堆堆散石垒起而成的,年长日久,有的岩石已经风化,人稍一用力抓起便会脱落。走在其中,多少都会让人生出一份危险感,一面绝壁万丈让人不敢靠近观望,一面陡坡悬岩,稍有不慎便会滚摔而落。而经过独峰下时也是危机重重,不知何时会有落石随风而下,让人不敢久留。这处美丽的景致,会不会也像那棵大松树一样因为风化随日消长,我们都很感慨,也很庆幸。

走过山脊,峰前又是断层悬壁,高度约5米左右,顶上是成块的硬岩石,可以驻足观景,也可以坐下来休息辽视远方。我看到攀爬这处硬岩石可以下去,下面也是处山脊,稀稀拉拉长着一些小權木,约有10余米长的距离,两岸悬壁险峻,前方没有遮拦,显得空旷,感觉是处更好的观景点,便好奇地攀了下去。

风景不负我,前方更辽阔,走过10余米的山脊,只见外面也是处断层悬壁,斜坡似的岩壁上长着一块高约5、6米的岩石,像圆明园耸立的残石碑,正前方是座独峰可以小心爬上去,峰顶是处长条型的平台,能容纳四、五个人小心站立,然后凌空面对空谷感受天地气势。在此处上下拍照,地势虽有些险峻,景致却十分独特,是处绝妙的风景点。站在这里,山下风光一览无余,大平镇附近隐隐约约的村庄房屋星落棋布地点缀在贵山贵水之间,我们都顾不上成年人应有的矜持,童真地饱览着一切,全然忘记攀沿的艰难,为能在这美妙的风景处游玩而欢悦……

下山经过那位种油菜的吴老伯身边时,知道我们没有去看塔,他刻意放下手中的活,坚持地表示要带我们过去。

他说,这里的庙宇文化早于梵净山,过去有48间修行的房屋。原先上山的路全是用精雕细琢的石头、石条铺成的,他小时候就看见过。后来,这些石头被搬下山去作公共建筑的保坎去了。山上原来也有许多塔,是得道的方丈园寂之地,与河南嵩山少林寺的那些塔身一样。可惜破四旧和文化大革命中,都遭到了破坏。言辞中,有份不舍的可惜和无奈。

老人还带我们看了一处庙宇的遗址,那是他家的山地,沿屋基范围刚刚被整理了一番,一些石礅、石块、砖瓦七零八落散落一地,一些墙坎锈迹斑斑流露着过去这里曾经的烟火,远去的云烟。吴老伯介绍,这是福建的一位29岁出家和尚一个月前出钱与他购买并请他清理的场地,和尚准备在这里建座庙修行。

最特别的是口古井,这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唯一与众不同、最具特色的一口古井。一块半弧型如太师椅的山地上,正中间的山腰下挖有一壕沟,两边壕上用土砖保的坎,一条土砖铺如巷子的路倾斜朝下直达里坎井囗,两边流有细水沟,正前方两旁各有一个四方形的天眼,应该是种有两棵古松柏,其中的一棵已经消失,另一棵挨在一只天眼内侧,焕发着勃然生机。天眼外呈狐形保着石坎,坎上东西两边是路,还能依稀看到路的旁边有庙的遗址和大石头保的屋基。正中间石坎中留有一方形的出水孔,水井多余溢出的水就从沟里经过小孔流出,下方是丘不大的池塘,老人告诉我们,小时候,他们就在池里抓过鱼。话语之中,一切仿佛尤在昨天,处处意寓深长。

两座石塔掩映在竹林之中,今年的8月份,已被相关部门挂牌保护。塔身全是石头,有石瓦、石葫芦等修饰,塔底有暗道进入,本来是用大石板盖着的,不知是盗墓或是其他因素,都多少遭受了破坏,暗道内露出阴森森的黑洞让人敬畏而恐惧。建塔的地势适合逝者的身份,取势辽远,四周砌石为墙,石墙颜色灰暗,有的长满了已枯萎的青苔,印衬着寂寞与沧桑。

人生百年,芳草四季,白鹤山村都快成无人区淹没于历史之中了,白鹤山村的那些陈年旧事还会流传多久?走过荒芜,仿佛穿越历史、穿越时空,了解沧桑,我又为那些风景、那些传说不断激起。

(海纳百川年12月3日于边城公园旁)

(全文完)

版权信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仅供分享不作任何商业用途,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们尊重原创,重在分享,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如需联系我们或需转载原创授权文章,请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谢谢。

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taizx.com/wtxms/127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