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归
正月二十一日,是宝钗的生日。
探春在数生日的时候提过:
“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灯节是正月十五,宝钗的生日在灯节之后,倒是吻合。至于贾母,后文写到其生日在八月初三,似乎和“过了灯节”有矛盾;更何况从第二十二回贾母为宝钗过生日来看,似乎并没有看到当时贾府上下为贾母贺寿的影子。“遇的巧”的说法,似乎有些站不住脚。
这或许是作者增删过程中的疏忽,但也可能是作者的有意设计。
正月过生日的,前面有贾府的太祖太爷和贾元春。一个为贾府打下繁华富贵的基业,一个为贾府维持当下的荣华。所以安排他们在同一天生日。
而紧接着,又安排了贾母和宝钗。前者于贾府尚且繁荣之时,挽狂澜于既倒;后者可以想见嫁与宝玉后,当在贾府颓败之时,扶大厦之将倾。她们二人,可以视为在贾府不同阶段发挥主心骨作用的“当家主母”。
由此也可以看出,正月过生日的,都是维系家族前途命运之人,且一一对应安排在了一起,分别是正月上旬和下旬的第一天。这或许是作者于人物生辰上的设计和构思。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又在八月初三安排了贾母的寿诞。所以,权且认为正月二十一只是宝钗的生日。今天也只聊聊宝钗的生日。
作者喜欢把重要人物的生日和一些特别的节日挂钩,比如元春的春节、黛玉的花朝节、巧姐的乞巧节等等,以彰显人物的身份或者性格。
相较而言,正月二十一日倒是显得略为普通。
如果确实要说有什么特别的话,那大概就是刚“过了灯节”,春节的尾巴还没有掉。从第五十三、四回贾府过春节来看,这个时候贾府的几个管家还会请吃年酒,只是已经冷静了许多。
所以,或许可以把这一天理解为“热闹的余晖“。宝钗本身也是站在热闹背后的人,倒也可以说是符合。
当然,如果非要给正月二十一日找出什么节日来,也能找出一些蛛丝马迹。
据说正月二十一日是地穿节,与“天穿节”相对应,是为了纪念女娲补天。而《红楼梦》也是以女娲补天所遗弃的一块石头作为开篇,作者更是借此发出“无材可去补苍天”之叹,方有了后来的红尘故事。
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可以把宝钗理解为作者塑造来补天之人,也是合理的。面对宝玉之乖张,宝钗不时地在规劝;后来嫁给宝玉成为理家之人,面对贾府之败,相信也会努力地去补救。
只是,宝钗的“补天”之举,终究还是付诸流水。宝玉最终不可劝,“悬崖撒手”;而贾府最终也摆脱不了“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命运。
关于地穿节,据说在湖北襄阳地区,还有个特别的习俗。百姓们会在汉江边捡一些带孔窍的石头穿起来,佩戴在身上,祈求吉祥美满。
联想到《红楼梦》,这块石头,莫不是宝玉不成?
除此之外,正月二十一据说也是麦子日,也是满族的小填仓日。这两个节日都和农耕有关。前者是说古人依据这一天的天气情况来判断今年小麦收成,晴好则丰收,阴雨则歉收;后者则是人们通过特定的节俗,表达对生活富裕、丰衣足食的期盼。
这两个节日应该就和宝钗无关了。毕竟农家女的戏份,应该是属于巧姐的。
扯远了。还是回到文本上来。宝钗的生日,专门在第二十二回用了半回的篇幅来进行描写。
宝钗这一年十五岁,按凤姐的说法,是“将笄之年”。这种说法是否准确暂且不论(一般来说,“将笄”是十四岁,“及笄”是十五岁),但这个年龄透露出来的信息是,宝钗已经到了可以准备婚嫁的时候。贾母专门为宝钗作生日。
贾母为宝钗过生日的目的,有些人认为,在于暗示宝钗已经快到婚嫁的年龄,而宝玉“不宜早娶”,所以“金玉良姻”不可取;也有人认为,贾母后来没有专门为黛玉过生日,其实是弃黛择钗的表示。众说纷纭。
其实,贾母为宝钗过生日的原因,作者也有写到:
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应该说,贾母对于自己欣赏和喜欢的女孩儿,总是格外照顾的,从她后来对湘云、宝琴的态度也可以看出来,并不一定都带着目的性。贾母在这里,也许不过是以她的方式表达对宝钗的赞许和欣赏而已。
但别人怎么揣摩,就不可知了。
点戏是这场生日宴的重头戏。贾母提前就问了宝钗的喜好:
贾母因问宝钗爱听何戏,爱吃何物等语。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贾母更加欢悦。而在正月二十一当天,作为生日宴的主角,贾母自然让宝钗先点戏:
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贾母自是欢喜……后来宝钗又点了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也是热闹戏文,自然是迎合贾母的喜好来的。
这是宝钗为人处事中“热”的一面。她会去体察不同人的个性和喜好,妥善处理不同的人际关系,维持良好的社会交际,也因此为她赢得了广泛赞誉。
但如果仅到此为此,那就不是宝钗了。果然,宝玉听到宝钗点这些戏,认为宝钗也是喜热闹之人:
“只好点这些戏……我从来怕这些热闹。”宝钗便开始为宝玉进行讲解,指出热闹戏背后的好处:
“……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由此引出了其中“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一句,让宝玉连连称好。从这些热闹戏中,宝钗听见的不止是喧闹,还有那戏腔中的婉转,和戏词中的落寞。
从热闹之中体察悲凉,这是宝钗立身处世“冷”的一面。她过早地从繁华富贵中窥见了败落,所以她自觉摈弃了浮华,以质朴的姿态面对生活。但她也没有因此放弃振兴家业的努力,所以她会去劝谏宝玉,会去治家理事,尽管明知已不可为。
入世的态度,出世的精神,亦冷亦热,这才是完整的宝钗。
宝钗的金锁上有八个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有人说这不是吉谶,因为“芳龄永继”的前提是“不离不弃”,然而宝玉最终却是“悬崖撒手”而去。
宝钗是否早就窥见到了这个结局呢?
但那又能怎样?
最后,也还是祝一声,宝姐姐芳龄永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