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乌兰哈达火山,开阳古堡,大单巴,

一,探索亿万年前的庞然大物——乌兰哈达火山群乌兰哈达火山草原

内蒙古乌兰哈达火山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乌兰哈达苏木境内,察哈尔火山最早形成于第四世纪晚期,它们是在内蒙古高原南缘发现的全新世(距今1万年)有过喷发的唯一火山群。火山结构要素的齐全和保存的完好性国内少见,是又一处天然火山“博物馆”,是研究现代地壳深部结构及其活动性的天然“窗口”。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授予自治区地质公园资格,称作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规划面积65.9平方公里,经过5年建设,年顺利通过了自治区考评验收,正式成为自治区级的地质公园。

乌兰哈达火山群整体呈东向北延伸,长约17公里,数量可达30余座,较为典型的有8余座。火山整体遗迹涉及区域大约有平方公里,火山海拔高度为1—米。该火山群最后一次喷发距今约一万年,属年轻的休眠状态下的“活火山”。由于地壳内部岩浆经过管状通道喷出时,各火山口喷发的强度和喷出的物质不同,形成了穹状、岩渣、混合火山锥等四种特征的火山锥,具备了中心式火山喷发的全部特征。地质专家惊叹这是保存完好,举世罕见的火山群奇观。

 关于察哈尔火山群,当地流传着众多美丽传说。当地蒙古族老乡把它们称作宝格德(蒙古语,圣山的意思),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按时进行祭祀仪式,称作祭敖包。

五号火山锥被叫作“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以火山形似日本富士山而远近闻名,它也曾登上中国地理杂志的封面图。

察哈尔火山群资源密集,丰富的地热、火山温泉、喀斯特矿泉水、火山熔洞,火山稀有矿藏等以及国内外罕见的火山地貌景观和奇特的火山堰塞湖风光。

由于火山作用,在火山地带形成了岩熔地貌。地表有石河、石湖、石海、石浪等奇观。各具形态的石禽、石兽随处可见,五彩斑斓的岩花点缀着塞外山川。

乌兰哈达火山群位于内蒙古乌兰哈达一带,数十平方公里的草地上遍布着二十余座火山,至今已有万年之久,据考证,上一次喷发大约在一万年前,属于“活火山”。曾经的乌兰哈达火山群耸立在草原上,不为人所知,被当地人称为“炼丹炉”,意为太上老君炼丹用的火炉。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后,乌兰哈达火山群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现察哈尔火山地质公园正在建设中,相信不远的将来,乌兰哈达火山群能更好的呈现给大家。乌兰哈达火山群因其地处草原深处,独特造型的火山和一眼无际的草原,这两年成为了自驾的热门目的地,也有很多人选择去火山下露营,看着满天繁星,吃个火锅。也可以爬爬火山,捡点火山岩石,尤其是带孩子的话,孩子会玩的非常开心。乌兰哈达火山群和阿尔山的火山一脉相连,可惜没有那么出名,甚至于被当成了矿山,个别火山被挖的满目疮痍。好在被《国家地理杂志》和CCTV报道后名声大噪,乌兰哈达火山群才保留了下来。从北京去乌兰哈达交通不便,很多人都是自驾,如果没车建议跟户外俱乐部的大巴过去,直接导航乌兰哈达火山地质公园或者北炼丹炉(三号火山)。乌兰哈达火山群主要是看3-8号火山,其中最出名的是是3号火山和5号火山,大多数去露营的也都选择在这两个火山附近,有专门露营的地方,察哈尔火山地质公园现在不收门票,当地村民收取停车费和营地费。乌兰哈达火山群现在还是属于鲜有人知的状态,开发最好的应该是三号火山,三号火山也叫北炼丹炉,有木栈道直接登顶,可以沿着火山顶环绕一圈,也可以下到火山中,近距离的看火山口。二:千年古堡,“关内楼兰”--开阳古堡

有一座千年古堡,

完全原生态,沧桑而又衰败。

它矗立在那里,

任凭风吹雨打,岁月侵蚀。

它就是位于河北张家口的开阳堡~

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

开阳堡即战国时期赵国代郡之安阳邑。

并有明确记载这阳原县境内

最古老的县城和村庄,

故有“开阳原村庄先河”之说~

史料记载开阳堡鼎盛于唐初,

那时候堡内店铺林立,商贾云集,

是战国时代赵国的第一个行政村。

但如今的开阳古堡,

房屋破旧不堪,荒草丛生,

可见满眼尽是苍凉……

如今的开阳堡虽然破旧不堪,

但其褴褛的外表下,

却隐藏着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

这魅力和它风格迥异的建筑有关~

开阳堡四周由土城墙包围,

堡城墙东西长米,南北长米,

墙宽6—8米,墙高8—10米,

因墙体为当地特产的白垩土

和黄胶土混合而成黏性极大,

所以历经千年整体建筑轮廓依然保存完好,

被誉为“关内楼兰”。

开阳堡内保存最完整的

一件古代建筑是玉皇阁,

玉皇阁为单檐庑殿顶。

四个檐角玲珑精巧,

角脊上走兽尚在~

专家认为,

开阳堡最宝贵的价值在于

保留了千年古城的整体风貌,

为研究唐代建筑提供了

宝贵的实物资料~

开阳堡是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这些“头衔”的取得

皆因它的独特和历史~

伫立在开阳古堡中,

这多年的历史沧桑历历在目,

你仿佛能清晰地看到

时光的刻刀在庞大建筑上的深痕,

就如同艺术作品总是令人眩迷……

开阳古堡是开阳村的一部分,

是完全原生态的古堡村落。

目前还有人居住在堡内,

但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

都没有对它进行旅游开发,

现在的开阳堡

虽经千年历史的风吹日晒雨沥,

仍保存着原来的轮廓。

这残破又不失厚重的古建遗存

让人勾起对千百年烽火岁月的无限遐想,

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仿佛在讲述着曾经的沧海桑田~

三,世界上唯一一座凝望长城的百年教堂山西八台子大单巴

在这里,你会看到一座哥特式建筑,虽然已经破旧不堪,只剩下教堂前脸牌楼,还是那么精致,跟澳门的“大巴山”有点类似,现在起名叫“大单巴”,但其实真正的名字叫做圣母堂,它初创于年,由意大利传教士创建。特别是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更加奇特。难以想象,在这样一个地方,竟有这样一个精美的建筑。

从另一个角度看圣母堂,就显得没有那么其他,但是可以看到八台子村。这个村庄,在茫茫的长城边上,显得非常不起眼,同时又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一个传统的中式建筑,一个是异域风格的圣母堂。特别是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更加奇特。难以想象,在这样一个地方,竟有这样一个精美的建筑。

在山西境内的长城边上,基本上视野都是非常开阔。这里的并没有你那方的青山绿水,因为西北地区向来就是缺水,所以树木也是比较少。但是这里沟壑成群,地势险要,就是一个非常适合防御的军事要地。所以,在历史上,这里也就建立起了长城,守护这里的疆土。所以,这里也成为山西大同境内最吸引游客的一段长城。

当我们站在这里,能够感受到的就是开阔与豁达。喜欢爬山或者是户外的朋友来到这里一定会非常喜欢。我们从山脚开始往上爬,一直爬到山的最高峰。那一刻,你就可以看到更广袤的塞外景色。我们沿着长城走了一个月的时间,看到过许许多多类似的风景,所以觉得非常的亲切。

其实,摩天岭长城,还有一个小别称,那就是小八达岭长城。去过北京八达岭长城的人,可能看到这里的长城,觉得不是那么险峻。但是在塞外这个地方,这已经算是比较非常险峻的地带。所以,被称为小八达岭,一点都不奇怪。这里堞垣崇隆,烽堠峻整,是居庸关以西比较保存完整且雄险壮观的一段长城。

我们喜欢站在高处远望群上,但是在这里我们不是站在高山上,而是在长城的烽火台上,就像当年守卫的将士一样,可以时刻盯住方圆百里的动静。要说当年发生战争的时候,不敢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是一定是可以抵御外敌的入侵,想要攻破也是没有那么简单的。

摩天岭长城,保存得比较好的就是镇宁空心箭楼,是箭楼中之翘楚。你可以看到它的宏伟高大。在这样的环境中,能够看到这样的建筑,说真的就是一种震撼的感觉。你可以从箭楼下的小门走上去,只能够通过一个人,这也让为了防御敌人,不让他们轻易攻陷。当我们登上楼顶的时候,那就感觉就是还有谁,我就是这里的山大王的感觉。

四;亚洲佛光---佛光寺

山西·《佛光寺》

寺院简介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因为此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寺内正殿即东大殿,于公元年建成。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以及芮城县广仁王庙(公元),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三。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历史沿革

据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年)。唐朝时,法兴禅师在寺内兴建了高达三十二米的弥勒大阁,僧徒众多,声名大振。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年),大举灭佛,佛光寺因此被毁,仅一座祖师塔幸存。公元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之后,宋、金、明、清,均对佛光寺进行了修葺。年6月,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亲赴山西五台县对佛光寺进行了考察、测绘。年后,政府和人民对佛光寺着意加以保护。如今,佛光寺外青山环抱,寺内古木参天,殿堂巍峨。这里既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也是旅游者们观光的胜地。

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地势低下开阔。寺因势而建,坐东朝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主要景点

东大殿

东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在全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此殿是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愿诚和尚主持、在原弥勒大阁的旧址上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年)建成的。东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经测量,斗拱断面尺寸为X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殿檐探出达三点九六米,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同时,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这种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在大殿门板后面发现了唐朝人游览佛光寺的留言。可见,这大门当为唐代遗物。由此推断,这具有一干一百多年历史的门板,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大门了。

文殊殿

在寺门内北侧,建于金天会十五年(公元年),元至正十一年(公元年)重修。年又进行了补修。此殿梁架使用了粗长的木材,两架之间用斜木相撑,构成类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减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内空间。殿内佛坛上有七尊塑像,中为骑青狮的文殊,两旁为胁侍菩萨。东西墙和北墙上,原有五百罗汉的彩绘,现仅存二百四十五尊。这些塑像和壁画,都在明代弘治年间(公元——年)重新装绘过。

佛光寺东大殿南侧偏东,有一座六角形的砖塔。下层空心,西面开门;上层实心,设假门。这就是寺僧们所说的初祖禅师塔,即祖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代会昌五年灭法,佛光寺被毁时留下的唯一建筑物。这是全国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更显珍贵。

佛光寺内,还有唐代石幢两座。一座在东大殿前,高三点二四米,八角形,立于唐大中十一年;一座在文殊殿前,高四点九米,八角形,立于唐乾符四年(公元年)。寺外,还有唐代和尚塔。寺后东山坡上,有唐代大德方便和尚塔、无垢净光塔;寺西北五百米许,有唐代华严宗大师解脱和尚塔、金代杲公和尚塔。这些塔,或六角形,或四方形,均为砖砌。在无垢净光塔处,先后出土了汉白玉石佛、天王、力士、迦叶、阿难和小菩萨像等,均为唐代遗物,大殿内展出。

唐幢

佛光寺唐代石幢2座,一在东大殿前,大中十一年()镌,轮廓秀美,雕工精致。幢总高3.2米,下设束腰六边形基座,刻有狮兽壶门及仰覆莲瓣,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末尾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之名,与东大殿内墨书题记可相印证,是该殿建造年代之依据。另一幢在山门内庭院当心,唐乾符四年()造,总高4.9米。束腰基座刻宝装莲瓣和壶门乐伎。幢身亦刻陀罗尼经,上雕宝盖、矮柱、屋檐和宝珠。两幢相较,前者造型工艺尤佳。

墓塔

寺内外墓塔7座,东大殿左侧六角形砖塔1座,名祖师塔,是创建时主持禅师墓塔。塔两层,总高12米余,塔形为国内所罕见。底层空心,内置六角小室,门洞外作莲瓣及火焰形券面,塔檐叠涩砌筑。上层塔身作假券洞式门及破子棂窗。塔刹设仰覆莲座、覆钵和宝珠。形制和构造与敦煌壁画上魏齐间古塔多同,当是寺宇创建时的遗物。寺外东山坡上墓塔3座,皆单层。一为大德方便和尚塔,平面六角形,唐贞元十一年()建;一为志远禅师塔,八角束腰式基座,覆钵形塔身,唐会昌四年()建,已残;一为无垢净光塔,平面八角形,天宝十一年()建,现仅存基座,塔下发现汉白玉石雕像数躯,乃建塔时制作。寺西北里许,亦存墓塔3座,一为解脱禅师塔,方形,唐长庆四年()建;另二为六角形,雕饰式样相同,一有铭文,金泰和五年()造。上述诸塔,形制奇特,建造技艺亦佳,且年代确切,实为有价值的一批古塔遗物。

所获荣誉

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却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现为中国现存排名第三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在五台县的南禅寺和芮城县的广仁王庙)。

这个八月,和大漠户外一起开启探索之旅(一)

时间:8月7号到11号,5天

费用:

(20人以上)

(15人以上)

含,车费+保险+活动组织费

活动最低15人成行

(本活动几乎全程无门票),吃住一切自理,领队代为联系

预计全程费用左右,含缴费,吃住。

报名:大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taizx.com/wtxtc/9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