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文学第89期(总第期)
梦回忻师
(二)
文/郭秀根
(接上期)一条长凳你我变成同桌,一张通铺我们成为室友。平分一锅菜,不论你我他。亲历饥饿之痛,倍感五谷之香。
包括我们的上一届和下一届,各类大中专科学校的生源主要是文革多年积淀的社会青年。当然也有一部分应届高中毕业生。他们虽然年龄参差,阅历不同,但生活中都体验过饥饿。他们当中有的出生后遇到了饥饿,有的在饥饿中出生。因此对饥饿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在忻师读书的时候,国家给师范生每人每月的伙食费15元,口粮33斤。所以一日三餐,不管男女,不论食量,人人平等,绝对平均。这种食物的分配方式让我想到了远古人类的生存法则,那就是在食物短缺的条件下只有平均分配才能让所有的人都存活下来。就当时看来,国家经济还比较落后,全民温饱还有待解决。我们有必要也必须忍饥挨饿与国家共度难关。因此在忻师上学时那种特有的饥饿感使我们对当时的饭菜有着深刻的记忆。
那时学生们以寝室分组吃饭,每两人轮流打饭一周。早饭时一人拿桶打稀饭、笸箩打玉米窝头,另一人打开水,早饭偶有丁点暴腌茴子白或咸菜便盛在一个铝盆里;午饭先是两人分别打菜和白面馒头或大米,然后一人分菜另一人打开水喝;晚饭一般是菜和馒头或红面河捞,红面河捞虽然不好吃甚至很难吃,但食堂往往把它和肉菜搭配起来,所以我们还很希望多吃河捞。晚饭偶尔也会吃上一个蒜苔包子。所有的饭菜统一带回寝室,分在每人的饭盒里。到了礼拜天则变成了两顿饭。同学们往往选择睡懒觉抵制来自早饭的诱惑。二年的师范生活基本就是这样。但还是要感谢后勤老师和公有师傅能把有限的食材尽量调配到多的花样儿,还让同学们每周能吃上一两顿肉菜!说是肉菜其实是在素菜的上面漂上几块肉片。肉菜一般在中午,负责打饭的同学上午的下学铃声一落则箭步冲到打饭的窗口,从大木板上取下“饭牌”排队打饭,另一位同学回到寝室带菜桶、笸箩等。
饭牌是一块约2cm宽,8cm长的小木牌,上面写上东或西Ⅹ排X号,(有时因为去迟了,遇到肉菜正好没了就只能吃素菜,那样本组的同学得把你恨死!)不过,这分菜师傅的手上还好比有杆称,总能把素菜和肉菜比较均匀地分给每组。值日生拎着馒头和肉菜回到寝室,大家把早已准备好的碗或饭盒在菜桶的周围围成一圈,值日生拿起勺子按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每人一勺转上一圈,再把桶里剩余的菜轮流分开。菜分得多点少点无所谓,难在把有限的几片肉均匀分开。每个人都盯着自己碗里分到的或多或少的肉片。分到多的同学暗自窃喜,分少的同学也不好说什么,因为这分菜毕竟不是一道数学题呀!后来记不清谁提议让值日生用勺子把桶里的菜来回搅拌,使肉菜和素菜充分混合,然后闭上眼睛从桶里挖上分给众人,为了避嫌,拿勺的同学排在最后,这样肉分多分少就全凭个人运气了!
俗话说,越没吃的越肚大!当时我们整天清肠刮肚,食欲亢奋,老盼着能美美的、饱饱的吃上那么一顿。不过,后来还真有过一次这样的机会。那是我们二年级时,在打饭的窗口我遇到了同村儿的老乡边福喜师傅,那天他悄悄地给我们组多放了三个馒头,我高兴地把馒头端回寝室,十个人除了吃完自己的一份每人还多了意外的一小块!几天后的晚上我们象往常一样,饭后无事,寝室内闲聊,晚饭吃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蒜苔包子。特然接到通知要我们组的同学帮灶。要说当时这可是一份肥差,因为帮灶的同学可以多吃一份儿晚饭!我和几位室友高高兴兴地来到食堂,一眼便见到了我的老乡边师傅和另外几位公有师傅,他们微笑着,招呼我们把车上的鲜菜搬到指定的地点,同时让另外几个人从地窖里取土豆。我们在忽明忽暗的灯光下干活,心中惦记着那个美味的包子。发现在搬运的蔬菜当中,能生吃的只有黄瓜,然而,在师傅们的眼皮底下又不好意思吃,只得规规矩矩地干活。不过,还是有几个家伙忍不住偷偷往自己口袋儿里塞了几根黄瓜。然而,从师傅们看着我们的眼神知道,他们其实已经看到了我们的这些不规行为,只是装作没看见而已......
那天晚上除了每人一个份内的包子外,边师傅还特意给我们多放了几个。我们兴奋地把这劳动所得带回寝室(我们上学那会儿还没有饭厅,吃饭都在各自的寝室),把用不光彩的手段得到的几根黄瓜折成几段分给众人,就着包子一阵狼吞虎咽,任由蒜苔和肉泥混合的奇香刺激着各自的味蕾,嘎叽之声此起彼伏,虽然毫无节奏,但这是一种享受和满足的谐奏曲。那晚,我们让自己始终处于渴望状态的胃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满足!
后来我怀着一种对蒜苔包子特别的眷恋,在不同的地方专门选择了它,但始终找不回当年的那种味道。
忻师二年,我们几乎处于一种半饥饿的状态。男生食量大,老感觉吃不饱,礼拜天上街总要吃一个五分钱的饼或来一碗一毛二分钱的汤面打一打牙祭。就食堂那点儿饭别说是男生,女生也未必够吃,有几次在街上远远地看到几个女同学手里拿着饼一口接着一口吃得那样的香甜,如果知道我们发现了她们在悄悄地吃,便不好意思地把吃剩的一半饼藏起来......
遇到回家,同学们往往从家里带一些零食来,如大豆、豌豆之类来慰藉一下辘辘饥肠。记得我的同窗室友王生章好几回带了一种特别的零食——″煳煳面",这是把半饱的玉米和黄豆等杂粮放在锅里炒熟后磨成的面。可以和红薯、土豆等拌在一起吃,也可以单独食用。
夏季的晚饭前,有一段很长的自由活动时间,这段时间的饥饿是最难熬的。往往就在这时我们几位室友便凑在一起,王生章把煳煳面盛上半碗,我们用汤勺每人一口轮流着吃起来,要说这吃煳煳面可急不得,把面送到嘴边时你得屏住呼吸,用嘴唇把面抿进嘴里,闭上嘴巴慢慢咀嚼,让口水将它弄成糊才可下咽。若吃得太急,干燥的面粉会进入气管引起剧烈的咳嗽或可能把吃到嘴里的面喷出来!虽说这煳煳面燥口难咽,但我们还是吃得津津有味。毕竟饥不择食。
饥饿,给我们这代人留下过难以忘怀的痛感,但也历练了我们的品格,让我们在后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多了一些忍耐和担当。(未完待续)
郭秀根部分作品荐读★驮者★石磨★我的第一支钢笔★父亲的土地情结★社办高中:教育的奇葩★戏台院儿的灯会★逆行者★故乡的学校★春节前夕话春节★生命的思考★一个窝窝头★梦回忻师(一)作者简介郭秀根,男,山西省五台县人,年生,年毕业于忻州师范学校。大专学历,爱好书法、写作。就职于五台建安学校。
《绝对文学》征稿函
一、推文时间:原则上每周一三五推发作品,如遇重大节假日或平台重要活动,随时调整推出时间。二、栏目设置:平台开设:小说、散文、诗歌、杂文、文学评论等栏目。三、投稿要求:1、本平台不讲关系,以质取稿,严禁抄袭和一稿多投,所有来稿文责自负(投稿作者务必添加主编)。2、因人手有限,本平台概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3、投稿15天内未刊发或未接到用稿通知,稿件可另行处理。4、稿件必须是原创作品,未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