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毛驴驮着梁思成和林徽因进入山西五台县豆村镇,他们因可能存在此地的中国最古老木结构建筑唐代佛光寺而来。一路上风尘仆仆,带着期待与幸福。
年季春,我来山西参加大学同学的婚礼,正好有一天闲余。来之前考虑时间充裕就将太原附近几处好玩的地方都去了,若情况不允,则首选佛光寺。
佛光寺地处五台县,离五台山腹地台怀镇还有几十公里,不在香火鼎盛的五台景区之内,游客罕至、环境清幽。我有追随梁林到访此地的愿望好多年,奈何多年来四周奔波却没有机会到过山西。这次这样好的机会这样的靠近它,我也异常的兴奋与期待。
婚礼结束,作为东道主的同学的家人却提出了异议:不放心我一个人去一个作为本地人都不了解甚至没听过的偏僻村庄看一个不知道具体情况的寺庙;决不能赞同我先前往五台县住一晚再设法第二天早上去佛光寺的计划。朋友的担心固然有他们的考量;我理解,却依然执着的要奔着佛光寺而去。好在另一位参加婚礼的好友仗义相挺,改了行程愿意陪我跑这一趟。为了让朋友们安心,我们最终选择从太原的旅游公司包了一辆车去展开我的“朝圣之路”。
从太原到五台县已经修了高速公路,两小时车程到达。下了高速从五台县城关镇到豆村镇的路还有几十公里。这时候,才是真实的、真正的见到了山西农村的景象。朝阳照耀在大地上,柳絮飞舞、柳枝摆尾,一派惬意盎然的春色。在没有铺上地膜的土地上,居然有一层薄雾升起,好像热水冒着蒸汽一样,可爱极了。当车经过豆村镇,到了闫家寨,见到佛光寺的指示牌右转进入只有进寺才用的小道,我才真正的感受到,哦,我真的来了,来到了当年你们走过的地方。而你们不只是路过这里,你们是为了佛光寺千里迢迢而来,比我辛苦千倍万倍,佛光寺于你们才是真正的“朝圣之旅”。
山门外一片绿意。照壁外佛光寺三个大字带着佛意的朴素,不知存在了几百年。进了寺门,左右各有殿堂,而我则一心奔向面前的大殿,大殿前还有一座山门,小小的,挡住了凡尘。从这里似乎可以进入唐朝,进入年的那个夏天,你们跟我一样,跨过高高的门槛,走上面前的石阶。
拾级而上,台阶比我们普通见到的至少高三倍,也窄,上面的台阶完全挡住行人的视线,抬头见不到大殿真容。上到一半,往身后望就能见到远山和寺庙里的其他房顶,有袅袅炊烟,有桃红柳绿,有远处的青黛,有白云掩映。年的景象大概更美,天更蓝,远山更青,白云更近。
再拾级而上,是中国现存唐代建制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寺院大殿——佛光真容禅寺东大殿,木制牌匾和容颜静和的佛祖们等待着我。进入大殿我首先跪下磕头。不是我多信佛,而是真的为这趟旅程得以成行,为佛光寺仍在,仍那么美而礼拜。香火鼎盛的寺庙历朝历代都屡见不鲜,而现在那些旧日的繁盛都已经不知所踪。朝代更迭,战乱破坏,当年的繁华如同南柯一梦,反而这远离凡尘世俗,在僻静乡野之中的庙宇,真如得到佛光普照,静谧的,然而坚定不移的,守在这里,看细水长流。同去的挚友赞寺院风水好,我不得不举双手赞同,多亏了这风水,也多亏了庙里的佛祖保佑。
抬起头,我见到宁公遇女施主在右侧的佛像之间,低低的,盘腿打坐。如同梁先生所说,他在这里静坐千年,终于,等到了你们,后来的我们,也只不过是追随你们的步伐。若你们不来,这佛光寺大概依然只是五台地区众多庙宇中普通的、人迹罕至的一座。也许有另一位古建筑专家发现她,这样的话,我大概没有机会认识宁公遇,也更见不到这大气巍峨的木结构大殿和殿堂里神态生动、笑怒万端的罗汉雕塑。五百罗汉三面环坐,围绕着中间的佛像群不怒自威。我在他们面前安静的、虔诚的感受着这大殿里的一切,所有的气息,所有的过去。涅槃、一瞬千年这样的词出现在我脑海里,还有什么比这大殿、这些雕像,比宁公遇更能说明这一切呢!梁林的古建缘,我的梁林缘,像一条无形的丝带一样,让我来到这里,你们在过的这里。
据说当年林先生的远视眼让她见到大殿横梁上隐约的“唐(年号)女施主宁公遇”等等,这才确认了右首这位静坐女居士的身份。现在我们来,只能看个大概,然而这些大概已经非常之令人动容。除了房顶的梁上,大殿的木门背后也留下了许多时代的痕迹:
“大明某年,西安某寺院的某某和尚某年某月到佛光寺;清某年间,河北某寺庙的某某和尚到此……”
仅仅这些字,就好像让我看见那些孤身行走在乡野山路上的身影,僧袍拐杖,带着木碗或铜钵远道而来,或许住上一年半载,或许只借宿十天半月,又或者只是路过借口水喝;他们大概都是年轻的僧人,一路走,一路成长。佛光寺收留过他们,他们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大概比我现在更感慨,更虔诚,更感激佛祖庇佑,他们穿越千年,他们永世留存。
大殿右侧后方有北魏的佛塔,前面有重修的碑记、有不知道年代的大水缸、刻经的石幢、还有两棵年过八百(此处绝无虚言)的参天松树,结着满树香甜的松果。仅这松,就让人永远忘不了。三七年七月,他们确认了佛光寺是唐代建筑之后就爆发了七七事变,后来他们回北平,去云南,再入川,战后回到清华办营建系,五五年林先生走,七二年梁先生也走了,我不知道梁林后来还有没有机会再来这佛光寺,应该是没有,而即便没有再来,他们定也会不时提起这大殿,会想念宁公遇,也会记起这殿前的两棵参天的松。
进寺的山门两侧,各有一棵开的正丽的梅树,开始我以为是桃花,好是感叹了一翻人间四月芳菲尽,而事实是它们芳菲正浓,站在树边,以为是寺外有什么机器在工作,却不想只是许许多多的蜜蜂在采蜜时发出的嗡嗡声,像交响乐一样,配合着鸟语花香,伴着这古寺常在。
山门左右的殿宇都是后来修的,里面的壁画罗汉和山西古建模型的展览非常值得一看。带着异常的满足,我结束了这次“朝圣之旅”,能来到你们曾经走过、工作过、快乐过的地方,我十足的喜乐,回程写一写这段路,心情久不能平静。
后记:准备离开太原的时候,卯妮小姐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