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市国宝单位五台县唐建佛光寺图片全覆盖

佛光寺山门及山门照壁

忻州市国宝单位——五台县唐建佛光寺图片全覆盖完整版

吴杰强图/文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因为此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寺内正殿即东大殿,于公元年建成。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以及芮城县广仁王庙(公元),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三。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本段来自百度百科)

  首次与佛光寺邂逅是来到山西画报驻忻州市记者站工作的第一个年头,那是年10月上旬,单位承接了五台县县志画册的制作的任务。前期首先就是频繁的拍摄任务。因为五台县是世界著名佛教名山五台山所在地,寺庙众多,其中国宝级单位更是不在少数。原来以为所有寺庙都在五台山境内,后来拍摄开始后才知道许多的国宝级寺庙在五台县的其它地方,比如说两个唐代建筑南禅寺和佛光寺等,还有许多寺庙坐落在不同的“灵山奇境”之中。初到佛光寺的印象有两个,一个这里没有香火缭绕,也没有僧侣诵经,只有省级文物保护部门派驻的工作人员;二是这里有一个近代的故事很是感人,它就是年6月,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亲赴山西五台县对佛光寺进行了考察、测绘。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却被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现为中国现存排名第三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在五台县的南禅寺和芮城县的广仁王庙)。这也就是她没有供奉香火的原因,因为她的弥足珍贵,年后,政府和人民对佛光寺着意加以保护。如今,佛光寺外青山环抱,寺内古木参天,殿堂巍峨。(以下文字均来自百度百科整理)

  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地势低下开阔。寺因势而建,坐东朝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东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在全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此殿是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愿诚和尚主持、在原弥勒大阁的旧址上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年)建成的。东大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经测量,斗拱断面尺寸为X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殿檐探出达三点九六米,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同时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这种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在大殿门板后面发现了唐朝人游览佛光寺的留言。可见,这大门当为唐代遗物。由此推断,这具有一干一百多年历史的门板,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大门了。此外,大殿的屋顶比较平缓,且用每块长五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厚二厘米多的青瓦铺就。殿顶脊兽用黄、绿色琉璃烧制,造型生动,色泽鲜艳。

  大殿的左右四根梁下,还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题记。“敕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郑”、“功得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等等,字迹非常清楚,是珍贵的唐人墨迹。

  为衬托东大殿内佛像的高大,建筑者有意将佛像伸出柱身,并使其后背光与后排柱头斗拱的出挑、天花的斜度相一致,达到了佛像与建筑空间的紧密结合,加上内外槽上部繁密的天花与简洁明快的梁杭、斗拱、精致的背光等形成强烈的对比,充分体现出唐代建筑艺术处理空间位置的特色。

  东大殿内的佛坛宽及五间。坛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仅大殿内的佛坛上就有主像5尊,胁侍24尊。其中,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及胁侍菩萨、金刚等塑像三十三尊,高一点九五米至五点三米不等。另有两尊塑像,一尊是建殿施主宁公遇的,一尊是建殿主持者愿诚和尚的。这两尊塑像虽比那三十三尊像小些,形态却很生动。此外,大殿西侧和后部,还有明代塑造的罗汉像原为五百尊(后部分毁损),年因雨水冲蚀,被倒塌的后墙压坏了一部分。二百九十六尊现存,这些塑像布局合理,姿态各一,面目浑厚圆润,生动逼真,线条自然流畅。

  东大殿的墙壁上,还有唐代壁画十余平方米,内容均为佛教故事。上千个人物,连同他们的饰物、衣纹,画得都很细腻。庄严的佛像,慈善的菩萨,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飞天,虔诚的信徒、供养人,画得都很生动。衣带飘动,拂袖潇洒,体现了唐画的风韵。其中右次间内柱前额上的横幅,人物姿态都极优美,富有唐代特征,而其颜面、胡须笔法则部分保留了汉画的风格。大殿左右四梁下均有唐人题字,这些墨迹字迹清晰,笔法沉劲,实在不可多得。

  佛光寺的文殊殿,其年代之久、规模之大,仅次于东大殿。它建于金天会十五年(),为节约木材,扩大空间,采用了金元时常用的建筑处理手段减柱法。佛光寺的建筑堪称瑰宝,佛光寺的唐塑、壁画和墨迹也久负盛名,它们与建筑合称为寺里的四绝。

  以上佛光寺的主要两个殿以及她为什么那么出名,年就被定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细读文字即可了解。下面看图,有部分佛光寺隗宝,我加在了图片说明中,这样方便大家更直观了解佛光寺的魅力!

佛光山寺山门全景

大佛光寺天王殿正门

大佛光寺天王殿外墙石牌

大佛光寺牌匾

佛光寺山门外倒卧生长的古松树

伽蓝殿外景

  文殊殿外景,佛光寺在寺门内北侧,建于金天会十五年(公元年),元至正十一年(公元年)重修。年又进行了补修。此殿梁架使用了粗长的木材,两架之间用斜木相撑,构成类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减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内空间。殿内佛坛上有七尊塑像,中为骑青狮的文殊,两旁为胁侍菩萨。

文殊殿房顶神兽

文殊殿正门

文殊殿正门牌匾

文殊殿西侧门

文殊殿西侧门牌匾

文殊殿东侧门

文殊殿东侧门牌匾

文殊殿外墙西石碑

文殊殿外墙西石碑

文殊殿外墙西石碑

文殊殿外墙东石牌

文殊殿外墙东石碑

文殊殿外墙东石碑

文殊殿外墙东石碑

文殊殿外景

文殊殿内文殊菩萨像

文殊殿内五爷像

文殊殿内石碑

文殊殿内佛像

  文殊殿梁架使用了粗长的木材,两架之间用斜木相撑,构成类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减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内空间

  文殊殿内壁画,东西墙和北墙上,原有五百罗汉的彩绘,现仅存二百四十五尊。这些塑像和壁画,都在明代弘治年间(公元——年)重新装绘过。

山门内庭院当心石经幢,,唐乾符四年()造,总高4.9米

山门内庭院当心石经幢上雕宝盖、矮柱、屋檐和宝珠

山门内庭院当心石经幢,束腰基座刻宝装莲瓣和壶门乐伎,幢身亦刻陀罗尼经

寺庙内中轴线第一组台阶

通往东大殿的高阶山门

  佛光寺东大殿,东大殿采用梁柱木结构作为框架,以柱子承重,以樟卯固定接头,是一种柔性结构体系,已接近于现代框架结构。房殿式屋顶,屋檐出挑近四米,坡度平缓,显得舒展平稳。殿身与屋顶之间的斗拱硕大,在整个立面中的尺度感和重量感因而特别突出,具有很好的结构作用和装饰效果。柱子向内倾,倾斜度由里向外依次加大,起到了稳定大殿的作用。

东大殿外铜钟

东大殿外铜钟

东大殿外铜钟特写

东大殿佛光真容禅寺“牌匾

东大殿外石经幢,大中十一年()镌,轮廓秀美,雕工精致

东大殿外石经幢

东大殿外石经幢,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

东大殿外石经柱底座,狮兽壶门及仰覆莲瓣

东大殿外石经幢石刻局部

东大殿外石经幢顶部石刻

东大殿前石碑

东大殿外台阶上的南石碑

东大殿外台阶上的南石碑

东大殿外南侧房

  东大殿左侧六角形砖塔1座,名祖师塔,是创建时主持禅师墓塔。塔两层,总高12米余,塔形为国内所罕见。底层空心,内置六角小室,门洞外作莲瓣及火焰形券面,塔檐叠涩砌筑。上层塔身作假券洞式门及破子棂窗。塔刹设仰覆莲座、覆钵和宝珠。形制和构造与敦煌壁画上魏齐间古塔多同,当是寺宇创建时的遗物。

东大殿南面石柱全貌

东大殿南面石柱局部

东大殿南面石柱顶

东大殿后墙外石碑

东大殿后墙地质地貌“腾折带”,此地为五台山景区申世界遗产评定时,世界教科文组织外籍自然专家考察点

东大殿北面木结构斗拱外观

东大殿殿内佛像群

释迦牟尼佛像

释迦牟尼佛像

释迦牟尼佛像局部

释迦牟尼佛像侧面胁侍塑像

弥勒佛塑像

阿弥陀佛塑像

普贤菩萨像

文殊菩萨、天王像

罗汉像二百九十六尊的部分塑像

东大殿全貌

东大殿殿顶砖制神兽

东大殿殿顶砖制神兽

东大殿殿顶砖制神兽

佛光寺山门建筑屋顶外屋檐砖制神兽

佛光寺山门建筑屋内屋檐顶砖制神兽

山门外古树

山门南石碑

(本文原创作品编写不易,所有本文图片均为作者本人亲自拍摄。未经作者本人允许,转发等一切盗用行为必究!!!)

作者:吴杰强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中国著作权协会会员忻州市副首席代表

山西省摄影家协会理事

山西摄影摄影家协会五台山分会副秘书长

忻州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

原创作品,作者拥有全部著作权。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欢迎您向身边的亲人,朋友推荐

添加查找


转载请注明:http://www.wutaizx.com/wtxls/56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