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龙王堂村,是茹村乡东北部的一个村庄,距乡政府七公里,离忻台旅游路长原线以北七公里,全村户口人,其中男人,劳力人。该村平均气温6.5℃,无霜期天左右,年日照时数小时,大于10℃积温小时,平均降雨量—mm,适宜种植日数较小的玉米、高梁、豆类、薯类、谷子等农作物。龙王堂村总积0.7万亩,有耕地亩。
龙王堂村龙王堂村,是五台县腹地的一座小村庄,这里住着的居民几乎全为王姓。据长辈讲,我们的祖先原为火山保德州人士,为躲避宋朝末年的战乱,逃至今日的龙王堂、湾子和汉岭三村。
茹村乡龙王堂村通过查阅史料了解到该村人的祖籍。得知祖籍应为河曲县,是火山王之民众。随着北汉政权的衰败、赵宋的崛起,火山王的后代成为赵宋王朝的王牌战将。我们的祖籍河曲保德一带陷入了数百年的战乱之中,加之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之年景,天灾人祸之下,勇敢的祖先,开始了他们的迁栖与逃亡之旅。
五台,群山起伏,战火波及较少。因而才有了龙王堂这样的世外桃源。从此,几十代人在这里不断地建设美丽家乡。虽然目前村中父老依旧生活艰辛,但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家都在外地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他们都在想着那片陪伴他们祖祖辈辈走过数百年的土地,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故土情。村中的亲人这个村,是一个典型的由血缘关系和宗族亲情组成的村庄。王姓族人都是同属一脉,这也是为何我们的小村庄如此宁静祥和的原因。这里争吵很少,打架更无。
龙王堂村庙少年时,不太明白这些事的原因,直至求学多年之后,真正明白了这种现象的根源,这都是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根。那是一种脉,一种剪不断的血脉传承。愿村中亲人,能够家庭和和美美、身体健健康康,你们都是我们这些游子的亲人,也无疑是我们倍加努力的源泉。
龙王堂村中古道龙王堂村一直为五台腹地枢纽,自从有了朝台(朝拜五台山传统称朝台)这种说法,无数虔诚的佛教徒,从县城出发,穿鸽子岭、牧虎岭,即可来到萧家河,也就是来到了龙王堂村,之后路过本村第一座古刹——天台寺。
五台新志截图再往东走,即可看到“五峰咽喉”字样,这便是村里第二座古刹---尊胜寺。过此岭,再过30华里即可到达朝圣之地----五台山。
龙王堂古树这段古道要追溯到远古时期,如今宽敞的公路,已经代替了古道,村中的交通地位也就下降了许多。村中古道有一些值得纪念的事情。
老三区魅力景色抗日战争期间,为了适应对敌斗争的需要,五台县行政区划虽多次分合归并,三区区公所从寨里村迁往陈家庄村,老三区所辖村庄时多时少,但老三区这一地域概念却根植民间,影响久远。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村民在这个古道上,伏击并全歼日本小队。一度代表了该村抗战的最高水平,也代表了老一辈的抗日情怀与民族情节。
龙王堂巧摆地雷战
龙王堂村地处汉岭和蘑菇岭中间,是驻田家村守敌到台城的必经之路。一天,侦察员报告,台城日军与田家村日军换防,次日经本村回城。村抗联主任王福家保便带了五名青年民兵,到了小家河旁的路上,把地雷埋在小路上,作了伪装,使敌人看不出一点破绽,在大路佯作布雷区,设疑于敌。
次日早八时左右,田家村的日伪军三十余人爬上了汉岭,穿过汉岭村。日军一进村,翻译就到处找村长抓民伕,可连一个人影都没有。他们扫兴地出了村,正好碰上一个老头子,一歪一拐地走着,这是民兵们为了设疑安排的,老头给敌人指了路,慌忙躲了起来。
敌队长下令停止前进,派了几个鬼子去侦察,回来向队长报告说:大路上有地雷,小路上可能没有。队长拿起望远镜看了看,没有发现什么可疑现象。于是就派了几个侦察开路,向小路走去。刚走了几步,“轰”的一声巨响,烟尖弥漫,火光冲天,死了七、八个,其余的东奔西跑,乱成一团。
日军又集合残兵败将,准备反扑龙王堂,进行报复。这时,隐蔽在天台寺东西山头上的民兵,听见地雷声,知道敌人已中了计,就忙把纸炮放在洋铁桶内点着,立刻响声四起,震荡着山谷。杠头炮也象小钢炮一样响起来了,敌人不知究竟有多少八路军,仓惶逃回了五台城。这次战斗,打死日军队长一名,士兵六名,缴获步枪五支,子弹二百余发。
尊胜寺这是一座规格宏大的古建筑群,也是五台山最大的寺院之一。这还是我们小时候玩耍的地方。村里的小孩从出生起似乎就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个小孩都有一个法号,父母想让我们从小就受佛祖的保佑。
尊胜寺也正因为如此,对尊胜寺的感情不是那么的简单。就经历而言,自从孩提时代记事起,大人就带小孩去给佛像磕头。之后,只要村里孩子们有时间,就会去寺中玩耍,摘杏儿、偷鸽子、看年代久远的碑文。这里承载了太多乡村儿时的记忆,今在此介绍一下这座寺庙。
尊胜寺据寺内康熙二十四年()石碑记载:“始创寺曰翠岩山院”。唐仪凤元年(年)改称“善住阁院”,北宋天圣四年(年)予以重建,曰“真容禅院”。明万历年间改名尊胜寺。现存建筑多为民国初期遗物。
尊胜寺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层层迭起,占地面积3.23万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有天王殿、十二圆觉殿、大雄宝殿、藏经殿、三皇殿、三圣殿、五文殊院、万藏塔。其余殿堂楼阁、厢房配殿分布于东西两侧,对称排列,形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殿宇与院落之间,或石阶相连,或幽径相通。
尊胜寺影壁,中幅最高,两旁次之,看去层次分明,雄伟壮丽。顶部砖雕,均为木构形式的椽枋斗栱,刀法细腻。
牌楼牌楼,三门三楼,中门较大,楼头为仿木结构,中间略高,两旁稍低,石雕椽、科、楔、斗。碑楼的券口、立面上,有纷繁的雕刻。
三门三楼三摩地寺内主体建筑天王殿、十二圆觉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毗卢殿和五文殊殿,结构形制大致相同,均系木结构殿宇,面宽均为五间,进深13--15米,硬山式屋顶,前有厦间,檐柱、门槛均装木雕券口,以龙为主,干姿百态,飞跃盘旋。格扇门窗施五彩绘画,华丽异常,显示了民国以来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三解脱门天王殿两侧的砖砌高台上,分建木构钟鼓楼,十字歇山顶。
藏经殿藏经殿是重檐歇山楼阁式建筑,上下两层,16根通柱,形成环形走廊,结构特殊。
藏经殿东西两侧藏经殿东西两侧对称建有十二角楼,东面为万缘阁,西面为三宝楼。建于砖砌平台上,砖台周长25.2米,重檐攒尖顶,下层12明柱围于外,细磨青砖砌于内。外观两层,内为一室。万缘阁内保存泥塑莲花坐佛,共计24尊。
砖塔万藏砖塔,耸立山脊,层檐叠压,背衬蓝天,十分清秀。密檐式结构,塔周十二角,塔身九层,通高39米,上实下空,下砌券洞33个,围塔一周,原供33尊护法神。
寺院藏经殿七进大殿两旁,有小院落多处,筑僧房,砌围墙,垒石阶,券门洞,立影壁,形成迂回曲折的布局结构。建筑物的券口上、窗墙上、墀头、戗檐砖面上,有砖雕花卉树木人物等,漫步其中,有观赏园林景致之感。
经幢东院有经幢两座,一座为北宋天圣年间所刻,高约8米,幢身四级,石基座为两层,下层八角八面,雕覆莲,束腰雕狮头。上层圆形,雕仰莲。幢身为三节,八角八面,每节之间由一层仰莲座相隔。第一节幢身较长,正面额头刻“佛顶尊胜陀罗尼之幢”。幢身刻“再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之序”和《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第二节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咒》。第三节幢身较短,四面各刻一尊佛像。顶上承仰莲座,安葫芦宝珠。整个经幢,雕刻精细,造型美观。
经幢另一座经幢,是民国二十年()再修尊胜寺时立。与宋代经幢,体量、造型基本一样,不同之处是密檐式建筑,节与节之间,飞檐上翻,翼角翘起,玲珑秀丽,气势轩昂。
经幢第一节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序。第二节幢身刻陀罗尼咒。第三节幢身四面各刻一尊佛像。幢顶置仰莲座,上安寿桃。
尊胜寺牌匾尊胜寺始建于隋朝,至今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地处五台山古代朝山必经之地,故称五峰咽喉。唐代艺凤元年,印度佛陀玻璃尊者朝台至此亲见文殊菩萨现圣,成菩萨之嘱托,返西域奉请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梵本,并译成汉语,奉旨敕建寺院于此。
五峰咽喉寺院占地平方米,为五台山面积第二大的佛教丛林。共有三百五十间殿堂,玉佛五尊、樟木大佛五尊、彩塑佛像三百九十余尊。
尊胜寺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而被全世界尊为“尊胜法门”的祖厅。寺内建有铭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的宋代经幢,已有近千年的历史。(部分来源于网络)
尊胜寺院过去,佛教信徒和游人徒步登五台山,都经过此地。从五台城出发,翻鸽子岭,下茹湖盆地,然后上虎阳岭,又东北方向穿龙湾,就直指南台和中台相交的金阁岭了。
龙王堂村古松尊胜寺创建于唐代,当时称善住阁院,北宋天圣四年重修,名为真容禅院,明万历十九年复修后改称为尊胜寺,清同治七年作了部分补修。
相传,唐朝有一个印度高僧佛陀波利“及闻震旦,有文殊住处,远涉流沙,特来礼谒。以仪凤元年,达此土。至台山南,蹑虎阳岭,俯仰之间,林木干云,名花匝地,翘首五峰,生大欣慰。”他五体投地,向空中说,我远地而来,就是想见文殊菩萨的圣容。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这时,忽见一位老人,从山谷中走出,用焚语对波利道:“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士,多犯戒律,西土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灭众生重恶业垢,汝持来否?”
波利答曰:“贫道直来礼谒,不将经来。”老人曰:“既不将经,徒来何益?纵见文殊,岂能识之,汝当速返,取此经来。”
波利听罢,十分感激,忙磕头于老人的脚下,及抬头,忽然不见了老人,方知刚才就是见到了文殊菩萨。
波利更虔诚了,复还印度,取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于弘道元年,到了中国的长安,将前后过程奏于唐高宗。
高宗大悦,命日照三藏法师与波利参译。赐给波利绢三千匹,把经留下来。波利泣奏道:“我是受命去取经,不是为了进献经书图个人富贵。”高宗也受到感动,于是留下译本,还给梵文经。波利带上梵文经,再登五台山,后来在五台山坐化。这个传说,是以史实为蓝本而加以神化的,历史上的佛陀波利为中印佛教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部分来源于网络)
尊胜寺塔和经幢这里特色的景点是:万藏砖塔砖牌坊十二角楼
观尊胜寺双经幢形制镇寺之宝经幢共有两座,有资料介绍为唐代经幢两通。经幢一为北宋,另一为民国,都有明确纪年。
观尊胜寺双经幢形制,亦为宋代所立。具体时间为北宋天圣四年(),原幢有两通,其中的一通为民国年间依宋代原制复刻。
山上古烽火小时候就一直认为那个土丘就是烽火台,但是并未对其深究。直到看到照片才知道,我们曾经的想法是正确的,这也正好与此处不远的将军墓的说法相统一。看来这不只是一个古老的传说。
对天台寺是没有记忆的,因为这座寺庙大约在70年代就被毁掉了。村中老人对此寺情有独钟,也曾听过爷爷辈们对其的描述。
供奉大家口耳相传着一句话,先有天台后有尊胜。先不过多考究始建年月,我们可以先思考一下该寺对本村村民的影响。虽历经半个世纪,每逢佳节,各家各户都会朝天台寺方向摆菜上贡,祈求全家平安,这一情节,可谓是历久弥新。片段的记忆很难恢复完整,在此之时,想讲一下记忆中的天台寺。
龙王堂山峦抗战之时,作为交通要道,龙王堂村也曾多次遭到日本鬼子袭扰,大家都如惊弓之鸟。曾听长辈说过,当年每次日本人来扫荡,我们全村百姓都会去天台寺避难,将孩子放在佛像之下,村民躲在大殿之中。
白天儿童站岗放哨也正是因为天台寺的庇佑、佛祖的保佑,龙王堂村村民凡事皆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儿也许是我们村村民的精神之地吧。
儿时的记忆已然模糊不清了,但是记忆中,那些同龄小孩,几乎每次闲时,都会来天台寺旧址上玩耍嬉戏,还坐在水塔边上吃着大家一起买来的食物。
那时候觉得这就算是一种美食盛宴。如今的我们,快要到了而立之年,想想那段曾经的岁月,心中不免因激动而落泪。
祈雨小时候曾有多次干旱出现,老人们很着急,弄了很多次祈雨的仪式。这些仪式都是是天台寺旧址之上进行的,仪式由满头白发的老奶奶组织,村中六七岁小孩是仪式的参与者。用最纯洁的内心向上苍祈求雨水的降临。
也许今天的孩子认为只有在电视剧中才能见到这些画面,但这的的确确发生在我们的身上,现在想来,还是很怀念的。
古道重现现在的龙王堂村庄归属
光绪年间小南路地图民国年()12月阎锡山为加强县村之间陈家庄村的联系,决定县村间增设区制,每县设三至六区,每区置区长一人,兼任警务。五台县划为6个区,本区属于第三区,区公所驻寨里村,辖白家庄镇26个村、原东峪口乡21个村、原陈家庄乡26个村、原刘家庄乡21个村、原沟南乡8个村、神西乡6个村,共个村。从此,开启了老三区的历史。
龙王堂历史地图作者简介:胡立成,笔名虹雨,山西人,医教世家之后。文化传媒人,品牌创意人,抗战红色文化传承人,乡土文化宣传人。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文字友情新媒体总编、中国网特约编辑、《旅游作家》专栏作家、山西新闻网慢游山西专栏作者、国际摄影杂志记者等。曾多次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并获奖。
文化主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