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全五册)
年,山西省地图集编纂委员会开始编制《山西省历史地图集》。在该书中,有一幅地图为《历代长城》,将各种文献记载的长城和以往调查发现的长城以地图的形式展示出来,是第一幅关于山西长城分布的地图。但由于该图侧重于对文献记载长城的展示,缺乏对文献资料的考证,还存在着些许缺误。
~年,为配合《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册》“长城遗址"的编撰,山西省文物局组织山西大学考古专业、忻州市文物管理处等单位对山西省境内的历代长城进行了系统调查。此次调查借鉴了考古调查的一些方法,尽可能地获取更为科学的田野调查资料。调查时,利用1:地形图、GPS确定长城的地理信息,除文字和绘图记录外,采用摄像机、照相机全方位记录长城遗迹,采集长城相关遗物,调查有关遗址。
年,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组织的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全面铺开,长城调查进入一个更科学、更规范的阶段。在调查手段方面,除了以往采取的田野考古调查方法外,还充分运用了航空考古、遥感考古和测绘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
根据长城资源调查,年5月22日,国家文物局下发了《关于山西省长城认定的批复》(文物保函〔〕号),认定山西明长城墙体段,总长度.53千米,单体建筑处,关堡座,相关遗存27处。分布在6市25县,包括外长城和内长城:外长城由河北省怀安县入大同市天镇县,向西经阳高县、大同市新荣区、左云县和朔州市右玉县、平鲁区,至忻州市偏关县黄河东岸。内长城有两条线。第一条线由河北省涞源县入大同市灵丘县,向西依次经忻州市繁峙县、大同市浑源县、朔州市应县、山阴县和忻州市代县、原平市、宁武县、神池县及朔州市朔城区,至偏关县白羊岭(古称丫角山),与外长城会合;第二条线沿太行山脊岭分布,自大同市灵丘县向南依次经忻州市五台县、阳泉市盂县、平定县和晋中市昔阳县、和顺县、左权县,至长治市黎城县东阳关;还有一段沿黄河东岸修筑的从偏关县老牛湾至河曲县石梯子长城。
作为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省中北部长城沿线还保留着大量的烽燧、关隘、城堡等遗存,其中北线的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东线的平型关、娘子关闻名于世。
《山西省明代长城资源调查报告》由山西省文物局编著,文物出版社出版。该书出版面世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前期的明长城资源调查工作和后期的资料整理、编写工作,前后历时十二年。
▲文内节选(向左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