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原是县治地
蔡顺田
城头是一个村庄的名称,距原平市区东27公里。隶属同川地区的东社镇。全村口人,耕种着亩土地。以农耕和梨果业为主。
《隋书.地理志》载:“开皇初置新兴郡、铜川县,郡寻废,又废铜川。”清光绪《崞县志》亦载:“隋开皇别于秀容置铜川县,即今县东南之铜川也。”年出版的《原平县志》亦载:“隋开皇初自秀容移平寇县于石城(今崞阳镇)。同时,另置铜川县,县治在今城头村。”相传铜川县地域东跨今五台金山、善门、东冶,西越大莫(今子干)、龙花(今荣华),南延滹沱河畔筛罗湾。所管辖范围远远超出今同川范围。铜川县从置到废,据清光绪《忻州直隶州志》及年版《忻县志》所载,从隋开皇元年()至大业四年(),首尾共28年。铜川县废后,据《山西通志》载,入五台县。后又归武延、白鹿、唐林,变更频仍。宋景德二年()才归于崞县。日月递嬗,世事沧桑,走过的是道路与记忆,留下的是历史与文化。一千多年过去了,城头村东堡、张家咀、南崖等地(以上均为地名),至今尚有古堡残垣遗存,她们在靜静地敍述着久远的历史与过往的辉煌。
铜川古城之东一箭之迩、同河之滨就是东社。社,古代指土地之神与祭拜土地之神的地方。从地名上不难看出,东社与古城相伴相随,同时设置。只是后来居住的人口漸增,形成村庄,嬗变为集镇,成为同川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东社,无论从地形地貌,还是地理位置,在群山环绕、坡陡沟深的同川丘陵地带来说,是少有的、难得的一块平坦地势,且有同河流经,而古人为何把城郭选在了台田高地之上?检阅历史,答案醒目。人类自阶级形成,战爭即连绵不断,你爭我夺,此消彼长,“千万桑田总战场,百二河山尽赤土”。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血写的战爭史。“一将成名万骨枯”,寸土寸血,骷髅积山。从我们崞地来说,历史上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侵犯中原的门户机枢,唇齿地带。就是到了现代,抗日战爭全面爆发以后,日寇的铁蹄最先踏入这方多灾多难的土地。战爭如摔不掉的恶魔,随影而行………。文归原题,铜川城郭的选址,当然不能不考虑战爭的因素。战略地位,首当其冲,高台垣地,易守难攻,乃防守之肯綮。不用说军事家,就是我们常人,也可以观察到,先人如选址东社之平地,若受敌之围困,等同甕中捉鼈。再从原址的地形来说,敌人来犯,进,可沿同河两岸追击;退,有城南将军山避险,可谓进退自由,防攻得心……。以上推断论述,乃笔者一孔之见,愿请教于方家里手、有识之士。再从堪舆风水、自然风光来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就连普通平民起房蓋屋也会请动风水先生的,更何况一县之治。堪……仰观天象,乃为天道;舆……俯看地理,乃为地道。环视铜川县治所处形势,前有将军山为照,后有福寿山为靠,寿山泉居中滋养,左右同河环抱,山川形胜,绝佳之地。且从铜川县之地域而看,地处核心,位置居中,真可谓不二之选。
铜川县从立到废,不过二十余载,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只不过是白驹过隙,但她所承载的承上启下、贯通古今的作用是不可忽缺的。城废了,但这里的百姓却生生不息,垦田种地,顽强地坚守了下来。如今村庄的位置为当年古城城头,故名城头村。据村内吉祥寺碑记,村庄一度曾名崞州张平西村。唐以后,张姓居民渐成大户,村名随大姓而生。宋金时期,张、王、聂为村中三大姓。后温姓于元代由定襄迴凤村迁来,渐成大户。村庄亦改为城头。
城头村历史悠久,连同她相邻的城南之庄……南庄村,都是千年古村。这里文化底蕴深沉,地肥水美,人杰地灵。据本市青年收藏家、深谙同川史地的温峰著收集提供的资料表明,铜川县初置,河东龙门人王隆为县令。他上任后力劝桑农,顺俗施教,使铜川人文风尚焕然一新。其子王通,勤奋苦学,日后终成当朝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王特起,金泰和年进士,历任真定府录事参军、沁源县县令、司竹监使等职是金代著名词人。王全、王佐兄弟于元代中期双双考中进士,一时传为佳话。明代末年,温孔恩中万历甲戌科恩进士。清乾隆后,温悟峤中武举,任左营千总……。清末,国家改革科举制度,各地开办学堂,同川有识之士积极筹建“同川高等小学堂,校址”就选在了城头村。真是文风鼎盛,一脉相承。
城头村,一座不同凡响的村庄。她承载了千年历史,亲历了朝代更迭,赓续了人类文明,光耀了同川文化。让我们记住她吧,记住这座一草一木都弥散着历史气息的村庄。
.12.14
蔡顺田
改革开放中的同川人
蔡顺田
娘走了
蔡顺田\\年的“西装三干会”
蔡顺田
善之报
蔡顺田\\想起那使用风匣的日子
暖融融的农家火炕\\蔡顺田
蔡顺田\\吃相影响形象
聂改楼其人\\蔡顺田
晋贤故里——上社村\\蔡顺田
作者简介蔡顺田,男,汉族。年1月生。原平市蔡家岗村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
年毕业于山西林业学校,先后在河曲县、原平市(县)工作,历任公社(乡)党委书记、县直属机关党委书记、园林管理处主任等职。
好读书,不求甚解;喜写作,终不成器;对散文情有独钟。先后在省内外各类报刊发表文章六百余篇,约四百万字。
著有《情之歌》、《心之韵》、《思之曲》散文集三部曲,以及《犁痕集》、自传体《平人凡生》;与女儿合著《跋涉者足迹》等。并有《怀念继父》、《圆梦》自印本,与人合著《怎样即席讲话》社科类书籍,《原平县园林植物名录》技术书籍。
年退休后,参与编纂《原平百年人物志》,任副总编;参与编写《原平市志》,任地理篇组长;参与编写原平一中乡土教材《原平地方文化读本》,执笔“人物篇”。并参与原平法学会、原平老区建设促进会、原平老年新闻文化学会等六类社团组织活动。年9月,参加原平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备编《原平市地名录》一书。
北国风光